返回第六十七章 人选(上)  苍狼国度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兆骞此子今秋八月方才参加秋闱路试,仅有材官功名,尚未通过春闱之京试、殿试得授正官职,故而其虽知西虏之情,却也不能以其为正使。”韩继兴道。

海平国祖制,无骨则无官,而自韩文禹文治革新后,海平国得以改革选才制度,根据新法规定,凡平民无骨相者,据其户籍所在之地,先后经县试、州试(府试)、路试、京试四级考试方可最终获得“铁马”骨相。

其中县试、州试(府试)、路试三级考试由应试者所在地管理骨相的县中正司、州(府)中正府、路大中正府筹划举行,层层通过县、州(府)、路三级考试合格者,则前往王都海京,于海京城再参加由全境大中正府举行的京试,京试合格者方可最终获得“铁马”骨相。

获得“铁马”骨相后,亦即具备了参加正式选官大考的资格,骨相之考被海平国人称之为“龙门考”,有“鲤跃龙门之意”,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文试和武试,应试者有想入仕为文官者则参加文试,有想入仕为武官者则参加武试。龙门考是专为海平国速慎、夏等诸族寒门中积极上进、有才华而想要入仕为官者设立的,它的出现一举打破了旧时骨相贵族方可为官,寒门子弟只能为吏的森严法则,为海平国众多有才华而想要为国效力的寒门士子打开了入仕为官的通道,缓和了海平国国内骨相贵族与寒门之间尖锐的政治矛盾。

寒门士子通过“龙门考”后,便可参加国家正式的选官大考,亦即“抡才考”。

而骨相贵族因本就有骨相,故而无需参加“龙门考”,可直接参加“抡才考”,如此定制,也是为了不激起原本垄断官位的骨相贵族的激烈反对,为其保留了一部分入仕的特权。但无论是寒门士子,还是骨相贵族子弟,必须要通过“抡才考”,方可正式授官得到官职。

至若其余荫封之官则皆不视为入仕正途,即便得授了官职,也是闲散无实权之官,往往只能领一份俸禄罢了。

“抡才考”同样每三年一次,亦分文试、武试,文试由吏部和各路提学司主持,武试则由各路兵马都总管府和统军大都护府主持,分别为国家选拔文、武官员。

应试者据其户籍所在之地,先在其所在的路参加由路之提学司、兵马都总管府举行的“抡才路试”,抡才路试一般在秋八月开考,故而人称秋闱。路试合格者既有功名在身,称之为“材官”。获得材官功名后,便可去往王都海京城,参加由吏部主试的“抡才京试”,此一点和宣朝由礼部把持主试权颇为不同。

抡才京试一般在路试后的来年春季举行,故而人称“春闱”,京试合格者功名晋一级,称之为“储官”,意为离正式授官只差一步,是为国之储备人才。

最后,通过抡才京试者,便可在京试一个月后参加“抡才殿试”,殿试在王宫中举行,由海平国大王任主考官亲自主持,以大都护韩文禹、后来是韩继兴为副考官在宫内监考,殿试合格者,才能最终被授以官职,称之为“正官”。

自韩氏执政以来,抡才殿试合格者,名义上由海平国大王授官,实则真正的授官之权被握于韩氏之手,韩氏手握吏部和统军都护府,通过吏部、统军都护府之权,根据各殿试合格者之才学,分授文、武官职。

韩文禹、韩继兴父子因先后身兼选拔、管理全国骨相相籍之全境大中正府大中正和主试抡才考京试、殿试之吏部尚书、统军都护府大都护,而将海平国上下文、武官员选拔任用之权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大都护,吾有一问,这正使人选当有何等要求?”薄云机发问道。

“此人要熟知蛮族之礼,亦要精我国典章礼仪,即能坚持原则,又能灵活机变,不可一味迂腐刻板。诸公对这正使之条件还有何补充,尽可提出!”韩继兴在上首虚抬右手,做了个请的手势,缓缓道。

“蛮族嗜好武力,此人要胆魄过人、血性勇悍,方能不为蛮族武力慑服!”穆振坤道。

“诚如大都护所言,此人要熟知蛮族之礼,深悉邦交之道,那便要有出使我国周边部族之经验,我周边部族,除西虏外,最大者便是黑水玄鬼诸部了,因而此人最好有出使玄鬼诸部之经历。”薄云机续言道。

“赫某亦有浅见,兆骞奏折中有言,铁炎部中有中夏之人名为萧未平者,颇知诸国典章,因而我国所派正使之官品就尤为重要。此人之官品不可过低,亦不可过高,过高则显得我国太过重视铁炎部蛮人,使其认为我国非要与其联盟不可,因此滋生骄狂之气,彼辈于谈判之时必会大开血口,大肆索要我国物产,若真如此,则对结盟之事大不利也,亦平白使我海平国上邦处于被动地位。官品亦不可过低,过低则会使铁炎部蛮人以为我国结盟诚意不足,如此便会为谈判埋下隐患,造成初始之时,双方便失去了互信基础。”赫伯胥向韩继兴拱了拱手道。

韩继兴听的连连点头,赫伯胥虽失之阿谀奉承,但在大事上确有才干,这也是自己尚且能容他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