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事体大,王承恩也做不得主,不过这点子确实不错,
崇祯皇帝已有心思裁撤驿站,内阁一直反对。
如此一来,既不必裁撤,内库也能多一份收益。
不同意裁撤可以,那就给朕做点事,免的花费这么多银子养这么多闲人。
其实李崇文还想利用驿站,把全国各地的邮政系统搞起来。
这大明日报的事还八字没一撇,等崇祯皇帝每月都能拿到报纸赚的钱,
那个时候再提出邮政系统,估计他也是无法拒绝的。
四个字,一个字就十万两银子。
崇祯皇帝看着自己写下的“大明日报”略有所思。
八卦报他有时也看,对于报纸这个新奇的玩意,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视过。
像李崇文说的,大明将近两亿人口,便是读书人的比例不多,卖出百万份还是不难的。
而且如果重组大明日报社,那所登之事便不能是这些家常里短的琐事。
不仅可以刊登像文林报那样的诗词歌赋,经义解读,也可以留一些八卦报里利国利民的报道。
同时还可以把朝廷一些需要对所有人公布的邸报,政策等放在其中。
不仅能更快速的让全国各地都知道政策的实情,也有利于地方施政的进度。
还有比如增加广告页面,一份四页的报纸,京城卖价六文钱,其余各地按远近每份增一到三文的运损。
便是到偏远的云贵,陕西,一份卖价也不超过十文钱,大部分人都买的起。
无论哪个地方的商人,只需要刊登一则广告,便能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的产品如何。
一页广告便能抵掉大半的印刷开支,六文钱的发行价,每卖一份,最少能净利三文钱。
一日便是三百万钱,一月折算下来九千万钱,近十万两银子。
李崇文就这么一个小主意,便能一个月赚十万两银子,这一年下来就又是百万两。
怪不得此人被民众戏称财神下界。
大明两京十三省,每年收的粮稅也不过四百万两。
王承恩就守在旁边,听着崇祯皇帝小声的细算,
便知晓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已经无法拒绝同一个商人的合作。
大明日报不仅能每个月给内库增加五万两银子的收入,还能成为朝廷的口舌。
不过李崇文的意思是,这日报社不是什么朝廷机构,
合作的话依旧按照八卦报的商业模式,由王公公从司礼鉴派两个识文断字的公公就可以。
王承恩的人品李崇文信的过,朝廷那帮文官就算了,
再说日报社的成立,既可成为拉拢和皇帝的关系,也可以广开民智,为李崇文的商业大计划铺路。
一日百万份的订单,红河工业区的纸厂和印刷厂油墨厂又提高底薪标准了,把其他工厂的掌柜郁闷的不行。
不过好在只有像他们这种有污染的工厂,需要交场地租金和污水处理费,
他们没有这些成本,把底薪标准提一点也还是有利可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