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5章 裁撤驿站  明朝奸商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崇祯元年夏,在前几年时,毛羽健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新皇登基,罢免了不少与阉党有关的高层官员。

作为一个小小的地方小官,被补充到京师,提拔到了监察御史的职务。

进了朝堂,升官发财,不免有点小膨胀,背着夫人在京城养起了小秘。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他私会小秘,正房得知后直接来了一场捉奸大戏,让他颜面扫地,怒火中烧。

话说这种事原本不足一提,但拿正妻没办法的毛御史把气撒到了提供便利的驿站之上。

与毛羽健一同进言的,还有兵科的给事中刘懋。

他们奏章中说道:“公车私用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如果裁撤驿站,每年可以节省一大笔钱。”

估计每年能省六十到八十万两银子。

乖乖,崇祯皇帝现在最缺的就是银子,每天都在研究怎么省钱。

其实崇祯皇帝早就盯上了驿站,像这种公车私用的事,掌管整个天下的皇帝岂能不明其害,只是满朝文武都是受益者,他一个人孤掌难鸣。

如今有人提出要裁撤驿站,而且分析的头头是道,各种证据也是言之凿凿,让人无法反驳。

早在天启年间,就有人提出精简驿站的建议。

实际上,这是由贪腐问题导致,也是一个大家心知肚明嘴不说的公开的秘密。

从表面上看,公车私用已是蔚然成风,官员及其亲属只要外出,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都会拿着有关部门的相关票据,享受驿站的服务。

不但交通费用减少甚至全面减免,还有食宿供应。

为什么没人敢管?因为公车私用不是某一人或某一党的福利,而是整个官场的福利。

无论是谁,都不会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如今大明日报成了驿站的副业,每个月也能带来不菲的收入。

两人的建议是,保留一部分人员,裁撤驿站无关紧要的人员,缩减开支,把除大明日报和传递信息之外的部分剪除后。

驿站最重要的功能依旧保留,最能盈利的部分反而少了驿站其他人的分润变得更多。

除了节约朝政开支的六十多万两,每月大明日报还能带来的五万两银子收入不变,原来的负累经过改造后将焕然一新。

崇祯皇帝满心期待着,陈旧的驿站将如那个被蠹虫蛀空的长芦盐场一样,经过新规则的改造,变成一个新的福泽百姓的政绩。

毛羽健只是一个耍嘴皮子的监察御史,他不具备操办某事的资格,所以重任全部落到了兵科给事中刘懋的肩上。

刘懋很有担当,圣上如此看重,立刻表示自己有决心干好这件事。

裁撤驿站变成更缓和的改造,不过刘懋也没少做功课,这次的改造其实和裁撤没什么不同。

保留的几乎都是大明日报的那一部分,只是空留一个驿站的名头和空的驿站,原本的那些人,不再需要招待过往官员和打理驿站后,几乎都没有留下来的必要。

李崇文这只蝴蝶没能扇动效应的翅膀,崇祯皇帝对节省的一往情深,让裁撤驿站成为势在必行的事。

刘懋不敢先从北直隶下手,于是找准了此刻被造反闹的一团乱麻的陕西省。

那里偏离京师,而且文武官员都在忙着处理剿灭反贼的大事,这种改造驿站的小事实在顾不上阻拦。

刘懋不会注意到,他选的陕西省作为改造第一站,第一批驿站裁撤的人员名单上,便有原名为李鸿基的驿卒李自成。

李自成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被送到寺庙里当过和尚,给地主放过羊,十几岁的时候父母相继死去。

二十一岁,好不容易谋了一个驿站的营生,还没做多久,就因为犯了点小过错,被裁员了。

刚没了工作,又因借了钱还不起,被债主告到县衙吃了官司。

刘懋在崇祯皇帝的支持下对驿站进行精简,高卓的人也在李自成刚刚被亲友从牢里救出来了打听到了他。

在红河公司的情报体系里,商情局对外,监察部对内。

作为商情局的局座,他除了要建立一套两京十三省的情报网络,还有许多大海捞针的任务。

李自成,张献忠,吴三桂,郑芝龙,宋应星,李时珍等,一些写着人名及大致介绍的清单。

总领的意思是先找到此人,看能不能搭上关系,如果能招揽就招揽,不能招揽的也要积极打好关系。

历史的轨迹究竟会不会变,李崇文不是很重视,人员名单更像是一次心血来潮,未来究竟会变成什么样谁也无法肯定,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一下天下。

夏家酒馆,早已痊愈的小环姑娘百无聊赖的看着,新华书店最近出了不少连载。

语文组为了推广简体字,在一期新华社的引领下,二期不甘示弱,分别成立了萌芽、起点等文学社。

萌芽主要是出版周刊,将各种古籍里的故事或生活中的故事以短篇的形式叙述。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