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直隶松江府,
一个年轻的农夫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时不时摸地里植物茂盛的叶片。
他头戴粗布冠巾,皮肤黝黑健壮,眼镜炯炯有神。
除了走在田垄里最前头的他,后边还跟着三五个同样年轻的少年,最大的估摸才十五六岁。
年长的少年也是农夫打扮,不过他手里却是握着纸笔,只等细心听前头的人说些什么,便蹲坐下来开始记录。
“今年这块地的长势不错,看来农家肥经过发酵后作用更大”李易说道“看情形明天就可以准备开挖了”
“你们记得准备量具,先挖一亩地,标记一下,称一下总产出有多少石”
李易说完又摸了摸土豆的茎叶,每隔几天挖一亩,再比较与之前的重量确定一下大概是收获时间。
这块土豆地是身后这几个少年看管记录的,总领说过,每种方法都要试,他一共开了三十多块这样的土豆田。
有的是开在山坡,有的是开在旱地,也有的是在改造后的水田。
土豆不喜潮湿,所以水田需要改造一下,不过看样子还是旱地更合适土豆的生长。
但很多东西你不去试试,又如何知道好与不好,比如另一边还有红薯田,红薯和土豆同为引种的番种,种植方法却大有不同。
比如红薯只需要剪一截枝叶,插在地里便能成活,按总领说的,这种叫扦插。
而土豆则需要等育出嫩芽,以块茎带嫩芽的方式种植,昨天有开采一亩土豆地,产量三百多斤,让他挺失望的。
到闽浙一带考察的时候,他才知道许多少田的山区也有种植此物,亩产约五百斤左右。
他学习方法,并在当地雇了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农,虽然试验田只有部分参照老农的建议,但亩产五百多斤,远远不是他的目标。
一石大约是一百二十斤左右,稻麦一年亩产两到三石,土豆不过亩产多几十斤,又是新的物种,没有熟练的种植技术,绝大部分的人是不会冒险种植的。
李易习惯用红河村的斤来计算,希望明天这块地的产量能超过七百斤吧,若是在产量上没有比较大的优势,将来推广也会很难。
此物不挑地,又耐旱,便是山坡和刚开垦的荒地也能成活,如果完善好种植技术,估计能引导佃户们开荒种上土豆。
七百斤,也就是五到六石,总领说过,这种土豆,最高可达亩产两千斤。
后世改良的土豆品种,基本都在亩产3000斤到4000斤左右,李崇文不知道现在的土豆能达到多少?
给李易亩产两千斤也是一种期望,虽然他知道现在的土豆还是比较初级的品种,要达到亩产两千斤估计没那么容易。
后世的产量那都是经过基因科学和各种化肥催长出来的,要想单独靠土豆红薯解决整个大明的饥荒是不可能的,但减缓还是可以做到。
西北干旱,没有水,麦子无法种植,产量降低,饥民遍野,非是大家不愿意种,而是种了也不能成活。
李易特意挑了很多稻麦也无法成活的山地、荒地。就是想试试看能不能成活,如果能,即便是产量只有五百斤,远远低于预期值,那也是了不起的成功。
翌日清晨,李易在查看玉米地之后便赶过来查看收获情况,
农具量具都已经准备妥了,几个少年和老农正在田间挥舞着锄头,少年看起来虽然有些生疏,但热情高涨,不时还发出惊叹声。
这块试验田的土豆确实比改造水田里长的更好,每一株都是硕果累累,最大的居然有拳头大小。
李易也毫不犹豫的加入挖掘收获的队伍,看着越来越满的篓筐,他的心情越发的激动起来,已经超过五石了,这才开采了一半。
这旱地比较松散的土壤果然更适合土豆的生长,如果后续的坡地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他就没有辜负总领的期望。
经过称量,一亩地总产量约一千一百多斤,折合下来居然有九石的亩产,太不可思议了。
李易连忙翻出这块试验田的各种备忘录,他要总结和分析土地高产的各个可行性。
崇祯二年入冬,李崇文收到远在江南的李易的华农公司报告,足足有四百多页,估计是怕总领不会细心看,在首页上便写了总结。
其中土豆试验田的总产量,平均亩产,已经基本掌握能达到的栽培技术,在脱离试验田的精心培育下,李易言道:可保障亩产在七百到八百斤。
可以啊,这小子,短短两年的时间,就能把土豆的亩产翻上一番,看来确实是用心了。
第二页是红薯栽培的报告总结,平均亩产在两千二百斤,居然是土豆的两倍多,不知道这帮小子在称量的时候有没有被自己吓一跳。
这夸张的产量是大明平均产量的四倍,一块地,一年能多种出三倍的粮食,
可是这两样东西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不易储藏,作为普通人的粮食,如果不能长时间储存起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