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二章 辞别孟尝  战国投机者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姬灵人依然在薛城,对于孟尝君将要卷入的阴谋一无所知。他帮孟尝君谋划的一切已经初具规模。

孟尝君有封邑薛作为退路;并且说服魏惠王聘孟尝君为相,以此迫使齐王让步;而且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这最后一招尤为重要,因为“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本来薛地因为与齐国本土远隔,在面临楚国进逼时可能被舍弃。

但现在薛地设立了宗庙,孟尝君在遭遇楚国威胁的时候,只要暗示齐王“先君之庙在薛”,齐王就不得不出兵救援。

只要孟尝君手中有薛地,诸侯和宗庙这三个筹码,他就能享受着一种事实上的半独立地位,君王也不能不有所忌惮。

当时除了齐国之外均已推行郡县制,其必然的结果,便是这些封君的自主权大大缩减。在封邑之内亦须听命于君王,由国君直接委派的“相”则相当于郡守,在一定程度上与郡县无异。

封建时代的领地原本是独立单位,国君不能直接插手诸侯领地上的事务,因为封建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权力的层级化,没有统辖一切的权力机构,但由于新兴的国家力量有了更强大的财税基础,就能供养得起常备军和领薪官员,从而压制封建诸侯的力量。

就此而言,孟尝君在当时的自主权是不寻常的。冯驩为他在薛邑烧券市义,本身就旨在收买人心,强固他制衡王权的资本。

但是姬灵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孟尝君以后虽然可以安于薛城,但恐怕再难得到齐国重用。对于姬灵人自己而言,他是时候离开了。

因为他的心并不在齐国,也不在孟尝君身上,而在于整个天下。他一心想在这个战国乱世有所作为,薛地对他而言太小了。秦国依然是各大诸侯国的主要威胁。

虽然从长远看,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社会秩序趋于安定,但代价却是中间阶层独立性、自治程度和社会活力的消亡。一切都被禁锢,一切都被模式化。

姬灵人想要的并不是这样一个天下,因为他本就有着不同于当时所有人的超前意识,更因为在稷下学宫这些年,让他清楚地看到了这个民族曾经的伟大思想。

战国乱世虽然动荡,但一切也都生机勃勃。诸子百家光耀后世的言论,积极变革的社会,努力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士人,都处于生机勃勃的萌芽状态。

他不想看到秦国的崛起,让这一切有可能改变后世的萌芽被扼杀。他要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这一切,虽然这太难了。难的就是他没权没势,没有权势就无法成事。他必须做出改变,没有权势,就必须借助有权势的人。

此时的孟尝君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机遇,恐怕就不再适合他了。所姬灵人决定向孟尝君辞行。

得知姬灵人要走。孟尝君大惊,连忙拉住了他,“灵人为何要离开?难道连你也要舍我而去么?”

姬灵人笑了笑,“我受薛公之恩,定当图报。只是如今虽然薛公已经在薛城站稳了脚跟。但要想重返齐国执掌大权,还需要静待机会。我一介庶人无权无势,对薛公帮助有限。

既然齐王也答应在薛城建立宗庙,短时间内,薛公已经不需要我的协助了。

再说我自稷下学成之后,一直想周游列国,丰富见闻。不如等我有所建树之后,再来相助薛公。薛公放心,现在你虽然在薛地,但盛名之下,也不乏来投靠薛公的人。”

孟尝君田文是个聪明人,姬灵人的话说到这里他已经明白了。他长叹了一声,“我一生好客,以礼待人,从来不敢有所闪失。我在临淄为齐相的时候,门下食客三千,我是怎么对待他们,灵人你也亲眼看到了。

没想到这些人一看到我失势,便争先恐后离开我,只有你和冯驩一直忠心耿耿对我,还帮我返回薛地,建立宗庙使我后顾无忧。这可真是患难见真情,日久见人心啊!”

他咬牙切齿地说:“这些人哪有灵人这样才干和冯驩的忠心?如果那些人有谁再回来投靠我,我就往他脸上吐口水。”

姬灵人一听,马上下车行跪拜之礼。

孟尝君说:“你这是在替他们求情吗?”

“不是!”姬灵人严肃地说道,“我这是在为您说出这样道话而惭愧。”

他接着说:“凡事皆有定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好比有生就有死,谁也避免不了。

早上的市集人很多,晚上却没有什么人。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早上的集市有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而晚上,则没有了。

一个人富贵的时候,宾客满堂;贫贱的时候,少朋寡友。这都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换了谁都一样,您为什么要生气呢?

自古穷酸刻薄,富贵宽容。富贵如果不宽容,等于还是穷酸。我建议您啊,保持良好的心态,像以往一样对待宾客,不要因为别人的过失而惩罚自己。”

孟尝君愣住了。

“薛公能有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