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9,扎营的学问  汉末改造计划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汉军的前锋大军,一路急行至临榆关,仅仅休整一夜时间,第二日一早便开拔出关。

临榆关距离至石各县并不遥远,以行军速度行动,也仅需一天半的路程便可抵达。

大军前进过程中,各路探马便不时回报,大军行进路线方圆二十里内,并没有发现鲜卑军骑的埋伏。

倒是去石各县探查的探马回报,县城之上人头晃动,只是没有发现任何旗号。

长期对鲜卑作战的邹靖清楚,这是由于鲜卑骑军的作战方式,与汉军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们在作战的时候,并没有使用旗号的习惯,而是通过号角或快骑的方式传令。

鲜卑人放弃骑兵野战而是选择守城,在邹靖和公綦稠看来,实在是个天大的好消息,缺了战马的骑兵,简直就是自废武功。

这也不怪鲜卑的大人们选择守城,他们这些游牧骑兵,从来都是只会攻击从不防守,毕竟骑兵要是被逼停防守,也就离死期不远了。

可这一次作战模式与以往南下征粮不同,他们是准备长期占领燕州三郡的,于是完全没有防守经验的鲜卑大人们,只能照猫画虎的学着汉军的样子守城。

满怀信心的邹靖与公綦稠两人,眼看着距离石各县越来越近,便决定下寨扎营。

汉军作战及讲章法,行军布阵皆有条理,光是这看似简单的扎营,其中便有高深的学问。

行军、攻城、野战,邻水、上山、入林。

根据战斗方式和所在地型的不同,营盘的搭建也完全不同。

大营除了要同时兼顾防御,防偷袭,储备物资,联络,指挥等等要素外,还要有分营支撑,各部之别,其中内里门道颇深,如若不是家传之学,或有名师指点,很难了解其中门道。

此次作战为攻城战,因此本阵大营修建在了石各县城四、五公里外的地方。

汉军大部队停下之后,大部分步兵和民夫们,在各部军官的指挥下,开始修建大营营地。

而另有别部司马,率领一千左右的步兵,前进到距离石各县两里的地方,修建进攻营地。

修建营地的时候,也是大军最脆弱的时候,此时需要严密警戒周边情况。

前锋军有骑兵两千。

此时便被分为四曲一同派出,在大军周围巡视警戒,一旦发现敌情,他们便要承担阻敌进攻的任务,为步兵转换防御阵型争取时间。

汉军虽然多达一万两千。

可此时表现却井井有条,就连刘贤看到这个场面,都不禁对郭勋和公綦稠表示赞叹。

毕竟指挥一万多人的大部队,却能让每个人都分工明确,一来是汉军的训练水平比较高,二来就是主将的统帅能力比较强,三来则是此地地势地貌,皆提前有所探查。

大营的选址也很讲究。

石各县距离海边不远,所以海风比较大,现在天气又开始变冷,大营选址只能在背风的地段,同时还要尽量保证大营四周视野开阔,如此才能防备敌军偷袭。

确定好将大营扎在一处靠山的地方之后,整个汉军便开始行动起来。

主要的辎重,被推到了矮山之上。

主将大帐则设在距离辎重不远的山腰处,主将的私人部曲,会将营地设在中军大帐周围,负责拱卫任务。

大帐核心圈外围,有一道将近十米宽的通道,通道之内的巡逻皆由主将的私人部曲进行,并且此处通道,也是用来隔离外营的。

这种隔离十分重要。

一旦大营遇到突发情况,外营普通兵士很容易发生骚乱。

但只要中军大帐不乱,将领便可很快做出应对,可若是中军大帐乱了,就真的是一切介休了。

至于汉军的士兵们,选择营区也很是讲究。

大军以屯(屯:两队100人,设屯将)为单位各自划分区域,屯与屯之间亦会留下五到六米宽的通路,并且每个屯都会用木栅栏单独围成,称为屯营。

如此隔离安排,也是为了减少大营受到突发事件后,能够尽量降低损失。

尤其是在应对营啸方面十分有用。

军中一旦发生营啸,虽然该屯的士兵会乱作一团,可其影响范围,也只是在本屯营范围之内。

至于其它屯营,或可上前协助,或可紧守屯门以防扩散。

待屯营隔断栅栏搭好之后,便是搭建营内各处。

搭建屯营也有先后顺序。

士兵们最先做的不是搭建帐篷,而是先要挖厕所,待厕所完成之后,屯将才会组织本队士兵搭建帐篷。

根据兵种不同,搭建内容亦有不同。

如果是骑兵屯营,在修完厕所之后,还要先修马棚,最后才会搭建帐篷。

先修厕所是因为人有三急,如果不先修建厕所,而让士兵随地便溺,大营中脏臭不说,更会诱发瘟疫。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