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字字珠玑、循循善诱  打搅南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御街上,来往的人流不少。

赵诵走着走着,不小心直接撞到了一人,转头一看居然是一个老和尚。

那老和尚慈眉善目地看着赵诵,“小官儿的命格极好,是佛祖之相,与我有缘,不妨入我径山寺修行。”

赵诵没有理他,家中无粮食,他要去米行去买些米去,再去肉行买排骨,晚上回去熬汤喝,现在路上碰到一个老和尚。

赵诵总觉得这秃驴要图他钱财,化什么缘?

但那老和尚不依不饶地纠缠赵诵,直接挡在赵诵前头,“施主,我看你慧根极佳,入我寺院,日后必是得道高僧啊!”

赵诵气糊涂了,这一定是个招摇撞骗的假和尚,骗自己去寺庙修行,顺便骗点中介费。

赵诵现在的身份虽然是个云游僧人,可赵诵打算日后去还俗,对这寺庙修行没兴趣。

至于径山寺,这年头还有人往天下第一禅寺送人口的么,也不看看径山寺是什么地方?

“骗子,你是要我钱吧。”赵诵身上只有王安给的钱,但那钱是生活费,他可不敢随便乱花。

老和尚看着赵诵,“非也,钱财乃身外之物,小官人又何必执着呢,入我径山寺,一日三餐可是有粥喝的。”

“我不要喝粥,不要清规戒律。”

“出家之人,只能喝这些了,小官人何必执着?”

赵诵听这老和尚念叨,甚是反感,直接就走了。

老和尚看着赵诵走远了,神情严峻。

前夜观察天象的时候,似乎有一颗星辰放出了光彩,老和尚掐指一算,就知道这世道要出变故了。

老和尚皱眉,不知道是好是坏,世道变化,九星移位,若是遇到那人,便要度化他,感化他。

这时候,忽然一个小和尚跑了过来,上气不接下气道:“师父,董内侍来了,官家召你去宫中。”

“官家怎么了?”

“不是官家,是皇子。”

老和尚神色一凛,心道此事要紧,便随小和尚往城南而去。

……

……

赵诵刚到门口,忽从院内走来一少年,那少年穿着一身土布短褐,右臂上悬着白色孝布,只是身材有些瘦弱,脸有些瘦削,但眼神有些尖锐,身量倒是跟王安差不多,赵诵料定少年应是赵叔之子了。

少年一见赵诵,匆匆上前,恭敬道:“来人可是赵大哥?”

赵诵没想到会有人上门,问道:“你就是赵叔的儿子。”

那少年点点头,“是的,赵大哥。”

“外面冷,屋里坐坐。”

少年名叫赵平,临安府富阳县人。

赵诵很快与赵平熟络起来,然后问起王安的事。

赵平愁容满面,他和王大哥从小一起长大,但自从大理回来后,赵平感觉王大哥身上变化了不少,也难怪王大哥失去了双亲,即便是他,也沉浸在丧父悲戚中,家中所有事都归他管,他感觉肩头的担子很重,爹爹的临终遗言犹在耳畔。

大理一行,他们失去了太多。

他不知道王大哥从军之事,所以当赵大哥问起,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

当初当王大哥将卖房、地产的钱交到他手中的时候,他相当诧异。

六七之前,他都在料理父亲的丧事,所以去了富阳县乡下。

前些日子丧事办完后,便匆匆赶往临安府。

王大哥只说要出远门,赵平也没多问,只是今日到了临安城,并没有见到王大哥,反而见到了王大哥口中之人。

赵诵又略微了解到赵平父亲与王安父母辈的过往。

原来王家也是临安商户之一!

当年王安父母和赵叔一起去了大理行商,没想到遇到了蒙古人南下。

大理被灭,而王安父母则死于蒙古人铁蹄,赵叔侥幸未死,重伤之下拖带王安、赵平逃出虎口返身临安,没想到回了临安后一病不起,抱病在床上躺了二三年。

这期间生意上的事情只能交给王安、赵平打理。

因王家这次去大理贩卖的货物巨大,王家吃不了这么大盘货物,所以临行前通过临安行会联络几大商户,共同出资,其他商户则将款项或者商货兑成“会子”。

王家因这次行会,也将家中财物兑成“会子”,全权负责大理商贸。

赵诵这才记得,大宋大额的商贸交易,商人带银钱上路并不理想,那铜钱光是一贯就很重,那重量可想而知了,而且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古代商路上经常出现啸聚山林的盗贼,钱财货物在半道上被劫走也是常有之事,更何况还是边境商贸。

当时宋廷规定,在两浙西路临安府所用的是会子,但到了成都府路、夔州路,则是“钱引”。

“钱引”与“会子”的最大区别,是它以“缗”为单位。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