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六一、麦收  五代兴唐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晋地北部冬小麦成熟期是在五月下旬,比太行山以南和以东的河北要晚十多天。

麦收的日子,对于华夏人来说,一直是一年当中很重要的日子。

麦子一旦成熟,如果不抓紧时间收割,一场大风就有可能让地里的收成减少两、三成,如果碰上大雨天气,人们差不多都要开始哀号了。

这种时候,各地的劳力都显得有些不够。

太原周边的几处皇家庄园显然没有这种忧虑。

其一在晋北,每年现在都只种一季庄稼,晋地只有河中地方才会一年播种两季。

在阳曲县皇家庄园的冬麦成熟的时候,其他地方的小麦都还没有开始抽穗。

而且,李岌还有六千屯驻兵马,他似乎一直在坚定地在把自己手下的这些军卒变成民兵或者是工兵,干活劳动才是主业,至于打仗训练,那才属于业余爱好。

好处是现在大家一能吃饱,二能穿暖,另外隔三差五就会有顿肉食。

至于坏处么——李岌现在还没看出来。

这年头,打仗本身并没有多少技巧,这些货们吃得好了,身体变得更为壮实,似乎打架的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

自从麦地开镰,太原主薄曹信就奉宰相张宪之命,长驻在榆次皇家庄园,专门盯着麦子的收割。

而且张宪也专门派了几名太原府的书吏过来,帮着查看、核实冬麦的收获情况。

在麦穗晒干,开始用碌碡压场脱粒的时候,张宪也专门从晋阳城赶了过来。

臊子面做臊子的时候不光是放羊肉丁,最好是将几块羊板油也剁碎了掺和进去,这样才会散发出一股沉重的腥膻臊子味出来。唯一的遗憾是现在没有土豆,也没有辣椒,胡萝卜丁、洋葱丁再加上一些碎油菜叶子,总感觉像是少了些什么。

庄园的大院里支着几只大铁锅,里面在熬着臊子汁,庄园里到处弥漫着浓浓肉香。

只有一张小桌子,曹信在陪着巡察此处的皇帝一起吃午饭。

以康泰为首的几位亲军将领就只好和大家一样,蹲在地上,在手里端着浇好臊子汁的大海碗,在大口吃面。

这个年代,每个人的食量都特别大,这点在每人手里这如同小脸盆似的大海碗上就显示得很清楚了。

张宪进了庄园大门后,顿时楞住了,只看到贵为天子的李岌跟个小地主似的,正坐在一张小胡凳上,大口往嘴里拨拉着面条……

李岌见他进来,于是放下碗,站起身来拱了拱手道:“宰相来得正好,吃午饭了没有,要不一快吃些?”

张宪盯着李岌手里的面碗看了一会儿,似乎准备劝说两句,突然哈哈大笑一声,随后说道:“能陪陛下用食,是老臣的幸事。也好,还请给某盛一碗过来,要大碗,多浇肉汤汁!”

他倒也不客气,大马金刀地坐在了李岌身侧,将曹信挤到了一边,见面条端了上来,拿起筷子在碗里拌了两下,就大口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看着曹信在嘴里问道:“这田里冬麦亩产几何?可有用枰称过?”

曹信悠悠地说了一声:“没想到啊,大田地居然也到了412斤,属下亲自称过的!”

“唔……”张宪嘴里一口饭差点没喷出来,脸色涨得黑红,还是强忍着终于是把食物咽了下去,“这话当真?!”

“这还能有假,不信相国可以下午亲自验过。”

匆匆吃过饭,张宪就匆匆拉着李岌来到麦场上。

可惜的是,场里所晒的麦子需要等到下午完全晒干了才能开始碾压。

看到劳动的效率如此低下,李岌觉得有必要让工匠们给整出脱粒机出来。

张宪让随从搬来一张杌凳,坐在大树下欣赏起了炎热的田园生活,李岌只好也是陪着他。早晨起得太早,实在是乏得厉害,于是也让人在树荫凉地辅上了一张凉席,一头倒在上面就睡着了。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有人靠近想抬他,李岌瞬间就清醒过来,却发现阳光已经又晒到了脸上。张宪坐在离他三丈远的地方,笑吟吟地看向他道:“陛下警觉得很呐,刚有人靠近了就醒了!”

李岌将不知怎么进了嘴里的一截麦草吐了出来,“扯吧,朕是给日头晒醒的!”

麦场上,一匹强壮的河套馆挽马正在拉着碌碡在铺满麦穗的麦场上转着圈。

“你不信曹主薄所说?”李岌命人拿来一只胡凳,挪到了张宪身边坐了下来。晋军的官员大都是一些杀人放火的粗坯,卢弼是读书读傻了的,知道关心农事的不多,张宪和曹信算是几个不错的好官。

一场麦子碾完了,在将下面的麦子收起来堆到一旁后,还需要再碾第二遍,才能收获干净。等麦场又重新辅好,开始二次暴晒的时候,正好起了点小风,另一边的小场里也开始了扬麦子。

劳作的军卒用木锨将掺杂了大量麦壳的麦子洒向半空,麦壳被风吹走,金褐色的麦粒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