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明是内忧外患齐发的时候。因为在张诚抵达南京之后不久,北地又传来达延汗入侵的消息。
这次入侵和宁王之乱有没有联系,张诚不知道。但是南北接到的发动日期仅仅差了一天。
北地的消息对于张诚来说,唯一的价值就是在一些时间内,张诚这边没有援军。
张诚他们至少要依靠本地的兵马,拖到北地的战乱平息之后。
张诚对于这个消息并不沮丧,因为其实早在两年之前,对于宁王之乱张诚就做了一些布置。
那些被召入大明武院的第一批将门子弟,和同批的一些武院佼佼者,早已在各个关键的地方拿下了兵权。
张诚从来不觉得自己能够领兵打仗,因为很多的事情他自己做不到。比如说分兵筹划,比如说算计人心。
若是让他局部对战,让他分析形式,让他布局还是可以的。
张诚觉得自己之所以不能统兵,是因为到了通盘运作的时候,他就没有了多少下决心的勇气。因为一个领兵将领的任何决断,都意味着放弃和牺牲。
朱厚照和王阳明显然和张诚不同,因为他们比起张诚要多些果断决绝。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张院判你这犹豫不绝的性格应该改一改。有些时候牺牲是在所难免的。只要人的心中有玉望,只要这个世界不停的发展,只要这天下的人有不同的观念,那么就会有斗争。
我们不能够期待所有的人都没有玉望,不能让这个世界停止发展,更不能让人没有思想。因为那样的话,这个世界就会是更大异端。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用我们的能力,在我们存在的时候指给他们方向,在我们离开之前留给他们一些制度和训导就已经可以了。”
“让先生看笑话了。我知道先生讲的东西是对的,但是有些东西是本性使然,所以要改并不容易。
况且我觉得只要是与人无伤的事情,保留着也有保留着的好处。至于决断什么的不是还有先生你们这些人么。
这个天下始终是天下人之天下,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过微薄。每个人都有顾及不到的地方,如果有一些同道助力的话,那么我们就能把一件事情做的完美。”
王阳明听到张诚的话点点头。这些日子里和张诚熟悉了之后,现在他们已经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对于张诚的很多理念他也是认同的。特别是张诚的坦诚,让他格外的受益。
作为唯心主义的代表,王阳明对于事物的看法就是,任何的事情只有知道做到的才是真实的。那怕是知识只有你个人学会了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对于这一点张诚是认可的。在他看来知识是客观的存在的,但是需要人去具现出来才是真正对于这个世界有用的。
每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同,所以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和做事的方法都不一样。但是真正的对于这个世界有益的时候,那就是知识产生价值的时候。
宁王之叛愈演愈烈,张诚有很多次想要直接结束这场动乱,都被王阳明否定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宁王的人马到了南京城下。
对于王阳明的抉择,张诚并不觉得有错,因为他明显的是准备在这南京城下将宁王一举剿灭。从而将朝廷军马的威望提升到巅峰,为下一步的改革做铺垫。但是张诚只要一想到战争波及的地方就有些吃味。
“张院判何必杞人忧天。那些忠臣良将我们已经派人保护了起来,而剩下的墙头草,则顺势就倒了。所以宁王这一路来实际没有给大明造成多大的损伤。
而且宁王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到最后还要天下人的认可,所以也不愿意自己留下骂名。
至于他对天下造成的最大的伤害,则是对于那些世家大族的承诺。而这个东西只要在我们战胜之后,除了作为要挟那些世家的把柄之外,没有任何的用处。”
张诚听到王阳明的话心中暴汗。这个看着人畜无害的文人一但发起狠来,确实让绝大多数的人都惭愧。
张诚可以意料到,最多在半个月之后整个江南之地必然是哀嚎一片。那些观望的人也必然痛哭流离。
从起事开始到打到南京城下宁王仅仅只用了十天的时间。
可以说整个过程完全就是喜迎王师的节奏。看到这种情况下的宁王,心中自然是畅快不已,现在的他甚至已经想到了坐到金銮殿的畅快。
“嵩山那边联系了么?现在本王马就要攻占南京了,现在让他们赶紧动手。
至于少林寺的那帮和尚,如果不识好歹的话,就让左冷禅他们直接先把它灭了。我倒是要看看到底是本王提供的那些箭疾厉害,还是他们少林武功厉害。”
“那自然是箭疾厉害。武功那东西也只有朱厚照那蠢货才相信。那个大明武院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他以为只有他朱厚照知道那武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