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章 汉朝诗歌甲天下  匈奴长歌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最是小说。

那汉呢?

自然是汉乐府。以乐府为代表的诗歌长时间占据着中国诗歌的半壁江山。无论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还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或者高祖那首“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都是为人称颂的不朽杰作。

可如今,王莺却既不能挑熟悉的乐府诗,也不能选美妙的词曲,那她又该如何?

王家大院内,众人屏息而坐,等着那仿佛遗世独立,今日重见光明的宝藏女孩吟出一首诗来,也不求惊动天地,最好不要贻笑大方。

当然,也有不少人等着看笑话,毕竟一个人太完美了,总是会招来很多不怀好意的目光。

王莺:我真是太南了!为什么别的穿越者什么诗歌都能背,我却要在自己本就不多的诗歌储备里精挑细选?还TM只能选和汉朝风格相近的?

那么,什么又是汉朝风格?

答案:别具一格。

综合大量的汉朝诗歌,同唐诗宋词相比对,顺带拉上楚辞,便可以得出汉朝不拘一格却又处处别致的地方——简称别具一格。

这种别具一格不像五言七言等的绝句、律诗那样死板,也不像各种词牌有所规定,虽然形式较为散漫,却在音律之上要求更为刁钻,可以说是唐诗与宋词共同的祖先,不是很上口的楚辞的强化版。

就在王莺理清寻找的方向,开始搜肠刮肚,企图倒弄出一点墨水之时,四周的窃窃私语已经让王老太爷的面子挂不住了。他看向王大夫,王大夫果断比了个没读过书的手势,老太爷给他后脑勺一巴掌,一如小时候,开始寻思起怎么擦屁股。

“我说王莺小妹、”

起身的身材修长的男子颇有白面书生意气,乃是王家二房的儿子,也就是王大夫弟弟的儿子,长王莺三岁有余,“不如为兄替你吟一首?”

眼见着有人解围,王莺立马想道谢,可瞥见王大夫不悦神采,又同席间各位脸上的窃笑,立马知道其中另有隐情,只好晃晃脑袋推辞过去。

却又问向王老太爷:“这位哥哥好生儒雅,祖父,他可曾考取功名?”

王老太爷淡淡说道:“你祥哥自然考取过,上任三年便返乡了。”

王祥的脸上精彩纷呈,说是返乡,其实是做的不太干净,仗着老太爷的面子落得个平安回家的结果。

“祥儿如今又去学堂苦读了,正准备再赴前程呢!”

老妇人打着花招,“近些日子他和我吃斋礼佛,性子大不一样了,不信你让莺儿亲近亲近,定是和我说的一致。”

“男女有别,少亲近为好,可还有人愿替莺儿起这诗?”

王老太爷并不待见这位二房长子,偏家中女眷没个聪明灵秀的,此时帮王莺解围的竟然是一个人都没有!

其实怪不得她们心思不灵巧,一来王莺凭借美食征服了王家大部分人的心,她们自然乐于交好,二呢实在是囊中羞涩,吟诗作对这种事,谁都不想第一个献丑,关键还是确实很丑。

“不必。”

王莺略微欠身,从容笑道,“诗已俱全。”

“哦?”

尽管王大夫满脸都是担忧,老太爷一咬牙,还是让她速速道来。正要说,却被人打断了。

“等等!”

王祥自以为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仍然不肯放弃这个机会,他强行拉起另外一名女子,乃是他的夫人,出身名门的李紫夫人。

嗯,按照诸位的神采来看,这位李紫又是一个传奇。别说了,躺赢都不会躺赢的那种,看身材,躺着吃应该比较在行。

“我夫人愿替小妹起诗,求个抛砖引玉之效,还请大伙多多谅解,不要笑话。”

“那是自然。”

周围宾客纷纷卖王家一个面子,当然,这个面子虽然卖了,老太爷依然脸上火辣辣的,他小声问向身边的老管家:“我不是不准这李紫来参加宴会吗?”

管家一脸无奈:“可是您说大少爷全家都回来了,还带着一个小少爷,要大伙一起沾沾喜气。”

都是天意啊!王老太爷捶胸痛足,自己这后辈里面就属大郎聪慧,却投笔从戎;二郎又早逝,留个遗腹子痴痴傻傻;三幺女远嫁江南,本以为享得富贵荣华,却生生受婆家委屈,每次回来都哭诉不止。

偌大的一家,却早早的残破了。

“确实不必。”

就着夕阳西下,寻常渔家劳作归来,生火烧柴,无论是乌青色的船篷,还是天青色瓦片中黑色的烟囱,都飘荡起炊烟一片。

这烟却被一点红星打乱,正是不舍得下去的红日,这红日余晖落在王家院内,火锅下的炉火更添几分红润,红润之余,更蹦跶出几粒调皮的火星。

王莺便浅浅吟唱出第一句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席间诸位倒吸一口凉气,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