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9章 科举舞弊案!  锦衣枭雄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唐兄所做,当真只有四句么?”

被江彬问,唐寅点头道:“不瞒兄弟,此诗乃唐寅昨日见到一幅古人画作‘世外桃源’,有感而发随手写下,目前确是只有四句。

然,愚兄以为,此诗意境将将铺垫,韵味远未浸淫,应是能够展开来。”

江彬笑道:“既如此,兄长何不将此诗继续做完?”

“兄弟说笑了。”

唐伯虎脸上现出不甘又无奈的表情:“吟诗作画,除了功夫、天分外,更重要的是所谓灵光一闪、妙语(笔)天成!

方才说了,此诗乃唐寅昨日看到古画有感,由心而发随手偶得,如今氛围、环境、心态完全不同,如何续得上?

若是强行为之,勉为其难,做出来的诗句怕是词不达意,和前四句的意境无法协调,必非佳作!”

江彬眨了眨眼,倒是对唐伯虎在诗词创作上的严谨求精态度,颇为欣赏。

江百户心中生出几分惺惺相惜,将这首流传千古名作据为己有的念头,也随之打消。

对于唐寅唐伯虎,江彬曾经有过专门研究,对其为人生平,可谓相当了解。

在江彬看来,才华横溢、性格桀骜、风流倜傥...这些词汇用来形容唐伯虎,完全不过分。

比起唐寅惊才绝艳的才华,褒贬不一的风流韵事,江彬却是对几年前发生在唐伯虎身上的一桩公案更感兴趣。

江彬记得清楚,受弘治十二年(六年前)春闱考题泄露事件牵连,唐寅仕途之路忽然断绝。

屡次尝试咸鱼翻身失败后,唐伯虎自暴自弃,开始游戏人间,由着性子混日子,以至于晚年穷困潦倒,只能凭借卖画为生。

不过对于这桩明史上轰动一时的科举作弊案,江彬却是不敢轻言其中谁是谁非。

为何,因为版本太多,众说纷纭。

一种比较为大众接受的说法是,弘治十二年,唐伯虎和朋友徐经,被同侪学子欺骗,卷入科场舞弊案,坐罪入狱。

这件事轰动一时,造成多名才子被抓,十余位朝廷命官受到不同程度牵连。

弘治十二年的科举舞弊案,在历史上的传闻多与一名叫‘都穆’的举子有关。

不同版本史书的说法,包括很多穿越小说,大都宣扬是都穆出卖徐经和唐寅,最后造成科举案发,始作俑者的徐经倒也罢了,唐伯虎绝对是受冤枉的倒霉蛋。

不过,上一世研究唐伯虎生平时,江彬经过多方考证认为,科举舞弊案情况曲折内有隐秘,个中真相和某些史书记载并不相符。

尤其,通过这件事,影射了唐寅的真正人性。

最后江彬得出的结论是,唐寅在历史上的文学成就毋庸置疑,但其为人品行却颇有争议。

或者说,至少和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有所背离。

六年前的那场科举舞弊案,真相无人知晓,包括各个版本的史书、小说,都是各有各的说法。

但有一点,江彬确信,唐寅和徐经在考前,的确有给主考之一,礼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程敏政送钱的嫌疑,从而换取对方开口指点两人作文论政的机会。

若只是写几篇文章,花钱找一个文豪老师指点,其实没什么了不起。

徐经、唐寅人傻钱多不怕花银子,程敏政喜欢提携后辈,愿意点评一二,谁也没碍着别人啥事,要说很正常。

可,嫌疑处在于,一方是主考,是春闱出题人,一方则是即将参加此次会试的考生。

秋闱之前的敏感时期,考生给主考送钱,怎么看也有问题。

最让唐寅和徐经满身是嘴也说不清的,便是主考程敏政让他们写的那几篇命题作文,却是【拟作文字,竟与试题合】!

啥意思?

打个比方,徐、唐二人来到老师家送礼,请师尊大人出几个题目指点。

程敏政收了礼,示意唐寅、徐经:喂,两个臭小子,老夫随便说几个题目,你们练练手。

然后程夫子看似不经意,随手写了几个题目,包括:《论鱼香肉丝的营养》、《气候变暖是真是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多少》…

然后唐寅和徐经写了,并且得到程敏政点评,心满意足离去,而且徐经的嘴上还没有把门的,逮谁和谁说,只要和自己关系不错,都回家练了。

结果,到了几天后,上得会试考场,最后一道作文大题赫然便是《试分析鱼香肉丝的营养成分》。

甭管谁知道这件事,不认为徐、唐二人作弊才怪!

后来东窗事发,唐伯虎被朝堂掌权者厌恶,因此,前一年乡试高中头名‘解元’后,从此屡屡受挫,不但当年神童的名声早已贬斥殆尽,甚至一度锒铛入狱,饱经沧桑受尽折磨。

江彬想着这些秘闻,不觉间,忽然生出想要一探究竟,查清当年科举案真相的念头。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