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记得一本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咬得菜根,做得大事。
所谓的大事就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
每临大事有静气。
对于他和陈友谅决战这件事,朱元璋已经思考了很多次,也准备了很多种预案,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考虑也许还是有欠缺之处的,因为这是难以避免的。
之前的龙湾之战,那还是中等规模的战斗,而未来的鄱阳湖之战,那可是陈友谅以他全部的精兵来和朱元璋进行的决一死战,这绝对不是开玩笑的事情。
历史上的事情也说明了这一点。
你对一件事能够万分重视,然后你就会明白,这件事你该如何去处理好,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你要是从思想上不重视的话,那么你行动上必然会表现出非常拖拉的迹象。
此刻朱元璋在想,自己可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因为现在的他体会到一点,那就是自己有的时候,太过于骄傲自满了。
这是朱元璋对于自己的批评。
不管他有没有这样的表现,他都要有这样严格的自我批评的意思。
到了他这个程度,好多人已经不敢向他提什么意见了。
或者人家说话都是有他们自己的考虑,不会把什么话都说的非常清楚。
就比如刘伯温的见识那是非常了得的,但是朱元璋总觉得此人对自己还是有所保留的,好像有很多话,不想对他讲。
但是朱元璋也觉得人家有所保留,也是很正确的一件事儿。
毕竟这还是大元的天下,人就讲究修身养性,所谓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也是这种教导,那是由来已久了。
朱元璋久居高位,所以在他言谈举止当中,就不可避免的带有一种上位者的气势,他不经意之间,表现出来的。
他在和这个卢生交谈的时候,朱元璋的气势就表现出来了。
其实呢,朱元璋是很克制的,他是很少说话的,但是卢生却觉得朱元璋这样做,那真是太厉害了。
有的时候,事情的发展,也许并不是和你想象的一样,他是会出乎意料的。
比如战斗,战争就是不断变化的。
但是呢,还是需要研究战争的规律,毕竟战争就是有规律可循的。
和其他是一样,也都是可以把握和学习的,熟能生巧,也是可以让人心领神会的一件事情。
卢生酒醒之后,对于朱元璋,他觉得那是可交之人,自己不能这样颓废下去了,要有所作为了。
此刻的刘伯温正在和李善长两个人,在一块下棋。
不是在别处,而是在李善长的府邸。
自从刘伯温来到金,陵决定跟着朱元璋之后,他从来没有和李善长这样清闲过。
“善长兄,该你走了!”刘伯温看着李善长说道。
“伯温兄啊!你应该手下留情啊,你一方面让我走,难道你没看到,我现在已经无路可走了吗?”
自古以来,天下的文人,都是互相拆台,互相看不起的,而李善长对于刘伯温,那是相当敬佩的,有一个原因,那是很重要的。
李善长在大元朝廷,他只是一个落地的秀才,他从来没有考中过举人,其实李善长是有这方面的才干的。
但是呢,大元的这些皇帝们,对于科举这个东西,他们是想起来就举行几次科举考试,一般情况下,都是想不起来的,然后经常就很多年都没有举行过科举考试。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伯温能够中得举人,你可见刘伯温的学识,那远在李善长之上。
虽然有的时候,人的能力不能和这种科举考试的结果相挂钩,但是大部分时候,他们还是具有相关性的。
你有本事,也许你也会考不上进士,但是你要是没有本事,那肯定是考不上的。
“得罪了!要不我不这样走。我重新走一步,如何?”刘伯温笑着说道。
“伯温兄,不要这样,不就是一次对峙嘛,我还是输得起的,上次我们在和大帅下棋的时候,那次真的是让我看的心惊胆颤啊,想想大帅真是一个神鬼莫测之人呢,竟然下棋也是有一套的。”
李善长说这话,虽然有一点拍马屁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事情的真相也是说明了这一点。
“善长兄,这一点,你说的很对,你看天下英雄,有几个能赶得上我们的大帅呢?那是没有几个的,我们未来一定是成为剿灭天下群雄,一统天下的那一个势力。”
李善长看了刘伯温一眼。
他总觉得刘伯温有些不太对劲,以前的刘伯温好像都是很有个性的,从来没有见到过他如何夸别人,这是开天辟地第一回。
“伯温兄,我也相信你的判断,但是我总觉得事情也许不会这么简单,也许我们接下来有一场生死之战。”李善长重新摆好了棋局。
“那是肯定的,虽然接下来这场生死之战,对于我们来讲,也是非常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