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9章 声势浩大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升是朱元璋的同宗,年龄比较大,但是老当益壮,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了很多次,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朱升仅凭九字真言,就可为大明国师。

不过谋士朱升不喜做官,想过隐士的生活。

朱元璋专门看了朱升的传记,因此他很清楚朱升的人生轨迹。

这次他之所以搞这一个活动,就是激发大家向朱升学习,积极为未来大明的江山,献计献策。

也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大局观念,他们之会做自己上级发布命令让他们做的事情。

就跟后世的很多打工人一样,胖他当小领导,他都不干,他只是想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下班了事。

还有一个目的,朱元璋借这次大型的建言活动,给自己手下多发一些津贴。

当然了,朱元璋不会搞什么大锅饭,而是按照各自的级别,发放不同的奖金。

刘伯温,李善长,徐达,汤和,胡大海,常遇春,这些股肱之臣,只要参与建言活动的,每人奖励一万两白银。

其他层级的奖励,依次递减。

朱元璋相信,不论时光如何流转,形势如何变化,真金白银,那是不变的硬道理。

这次奖励不从府库里面支出,从他生意账户的盈余支出。

其实朱元璋就是想借这次机会看看自己到现在为止,到底赚了多少银子。

朱元璋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当自己没有银子,甚至连铜板都没有的时候,却是自己最需要钱的时候。

自从朱元璋和沈万三开始做生意,他就没有关注自己究竟赚了多少银子。

参加红巾军以来,朱元璋的注意力放在了军事斗争上面,毕竟这是事关生死的大事。

其他事情只能屈居二线,现在眼见着一统华夏即将到来,发展经济的任务必须要提上日程了。

大明建立之日,正是百废待兴之时。

如何发展经济,需要国家,大户大力投资。

朱元璋给这些开国功臣提前给予大量的金银,也是为经济重建提供流动资金。

虽然自古以来,当官不能发财。

但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当官的俸禄远远高于一般富户的年收入。

真实历史上,洪武大帝出于自己是农民出身的考虑,他觉得当官的,不需要那么多的俸禄,因此给官员定的俸禄是历史上是最低的。

因此造成了大明出现了整体上贪腐流行的局面,大部分官员其实并不想贪,但是不贪就活不下去。

不过这一点,洪武大帝到死都没有搞明白,臣子们也无人搞进言。

这次朱元璋就是借这样的重大国是,给跟随自己的将领们以真实的回报。

朱元璋觉得什么高深的理论,不如实实在在的利益。

历史上的赵匡胤之所以杯酒释兵权能够成功,那就是补偿到位,要不然,一定会出乱子。

其实赵匡胤就是摘桃子,不过他也是厚道人,保住了柴荣之人的性命,要是换做别人,估计柴荣家人估计会人头落地。

朱元璋发现多看书,真的是太有益处了。

华夏历史几千年,经历了太多朝代的更替,数不清的人,留下了很多历史教训。

人性却是很稳定的,变化的不大。

放眼世界来说,大明建立之后的百年间,西方还处于黑暗的中世纪,罗马帝国陨落。

这让朱元璋大干一场的信心是非常充足的。

放眼天下,展望世界,他朱元璋没有对手。

成吉思汗之后,朱元璋觉得他的武力值是最强大的。

这样一想,朱元璋的心情那真的是相当不错!

这天下哪里都能去得!

人之所以会痛苦,那是因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目光短浅所致。

一旦开阔了视野,一切都不一样了。

这一次穿越回来之前,当时的朱建华还抽空买了一副世界地图回来。

不过朱元璋知道,这副地图他会保密一段时间,等到大明一统华夏之后,他再拿出来,让他手下的那些骄兵悍将重新树立新的目标。

军队就是用来打仗的。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其实现在朱元璋实行的军队屯田制,类似于唐朝的军队制度,并没有对农民造成大的负担。

要不然,以朱元璋现在的地盘的经济实力,难以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

华夏最富有的地区,现在是张士诚占领,不过很快就会归属朱元璋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里那是洋洋得意的。

自从小和尚朱重八投奔郭子兴以来,他的人生就像开挂一样。

本来郭子兴的势力在众多红巾军之中,并不出众。

而且郭子兴本人是文人,打仗能力那是很一般的,要不然,也不会被彭大帅等人排挤。

要是朱元璋不出现,估计郭子兴的势力一定会被别的势力吃掉,那简直是一定的。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