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恺对于周军的举动产生了质疑,姜文恺怀疑周军没有打算攻城,并且敏锐的察觉到周军别有它图,通过假装攻城来截断定策城军队救援孙立德的通道。
姜文恺建议李天成立即带领部队南下。
李天成犹豫之后,放弃采纳姜文恺的谏言,他决定相信孙立德的能力,他认为孙立德身经百战,不会轻易的被周军吃掉。
定策城是汉军的根本,存放了大量的后勤物资,不能有失。
李天成最终决定防守城池,同时派遣军官守卫四座城墙。
在李天成的安排中,魏振国、姜文恺分别带领麾下部队驻守西门和东门,南门的防卫人选就困难很多了。
孙立德带走了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军官,李天成无奈之下,只能安排南门由义军将领王林负责,北面则派遣了张弘的辅兵营进行防守。
知道守备南门的军官是王林,孙立德心中的不满消失了,孙立德也不能怪罪王林,战争既然开始了,再小心也不为过,这次定策城攻防战,仅仅依靠孙立德的锐士营是完全不够的,守城必须依靠义军将士进行辅助。
军官们进入了营房,寻找座位坐下。
孙立德召开军议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安排防务,同时划分责任区,周军已经兵临城下,随时有可能发动攻击,周英的军队也很有可能会参与到这次战斗,汉军必须及早进行布防,才不会在开战之时手忙脚乱。
具体的布防,孙立德需要在观察周军的具体战术安排后才能做出,孙立德的计划只是在李天成的计划之增派人手。
李天成做出安排时,周军的主力部队都隐藏在战争迷雾中,在李天成的视角中,南线是最不重要的,定策城的西线是周英的部队,东线是冯明德的精锐,派遣魏振国和姜文恺重兵防守这两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军情却发生了变化,周军开始大量朝着南门集结,并且原地制造攻城器械,南门很有可能会成为周军的进攻重点,孙立德决定在这个方向投入重兵。
在南门的防务中,孙立德派出了孔文斌和唐永的战兵营,同时要求王林的义军在城协助。
东南西三个方向是孙立德防备的重点,北门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很多,在孙立德看来,除非兵力足够,在围城战中,大部分的统帅不会同时从四个城门发起进攻。
北门的具体军务,孙立德全权交给张弘负责。
虽然孙立德任命了四座城门的指挥官,但是他还没有考虑好具体的兵力分配。
定策城虽然不是一座大城,却也足足有四面城墙,汉军总数本就不多,平摊到四面墙,其实没剩多少。
孙立德想到了杨子平任营官时候和大月人的战事,在战斗中,大月人往往习惯于过早的派全部兵力,等到战事发生变化时,完全没有预备兵力进行抵挡,大月人往往只能从作战部队中抽调士兵。
这些战争对孙立德来说很有教育意义,部队如果派了战场,再往回调,不仅让士兵们虚耗体力,还会贻误战机。
孙立德不能在战斗开始之前把所有部队都派城墙,他必须在自己的手中留下一支预备队。
军议结束,孙立德让得到任命的军官带领麾下的部队城防守,没有点到名字的军官在营房休息。
军官们离开之后,李天成开始谈起定策城的情况,孙立德奔走的这段时间,李天成也做了很多事情,西门城墙处的残破工事已经进行了简单的修复,尽管修复的效果不算好,却足够遮挡箭矢了。
因为兵员不足,李天成还在城中紧急动员了一百名青壮,这些青壮可以承担起辅兵的任务,尽管不能阵杀敌,却可以承担体力活为作战部队节省体力。
孙立德点点头,李天成的工作,孙立德是向来放心,只不过,在定策城攻防战中城墙将是汉军最为重要的依靠,孙立德不能只听李天成的汇报,他必须要亲自实地观察。
对于后勤,李天成似乎也是做过功课的,经过几次战斗,汉军损失了一些士兵,同时得到了少量缴获,原先押送的军粮可以吃更长时间,王德已经对存量进行了估算,保守估计可以吃一个月,如果将军粮的供应减半,甚至可以维持汉军两个月消耗。
孙立德摇了摇头,两军厮杀,拼的就是体力和技术,技术短时间不能提高,体力短时间内的变化却很大。
如果士兵们吃不饱饭,没有战斗力那倒还是小事,最为关键的是影响到士气
接着,李天成又提到了城内石头、木板在内的一些战略物资存量,无论什么物资,定策城内的存量都不多。
孙立德把李天成说的重点事情一一记录,做好笔记。
两个人聊完军旅,开始聊轻快的话题,两个人开始叙旧,直到天色很晚,李天成才告辞离开。
李天成走后,孙立德便开始休息,第二天他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巡视城防和打探情报可是一项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