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昌和蒋继嗣一样,自从到达前线之后,就再没离开过。
陈兴昌不仅组织了午的进攻战,就连河内军进攻之时,陈兴昌依旧在一线,检查汉军的防御工事。
汉军在午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战,但这场攻势的目的,却不全是为了救出吕建业。
汉军总攻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应付刘翼的命令。
忠义营的最好突围时间,是在一天前,趁着河内军准备不足,汉军内外夹击,虽然损失较重,但这是最好的机会。
吕建业错过了这个机会,在陈兴昌的心中,吕建业和他的忠义营已经没救了。
尽管总攻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差事,陈兴昌依旧前往一线坐镇指挥,一旦河内军出现任何防御破绽,陈兴昌有信心能在第一时间把握住,并且及时调整兵力,扩大战果。
然而,河内军的守备能力很强,汉军无功而返。
河内军发动总攻,兵力也进行了大规模调动。
通过前线警戒任务将士的汇报,陈兴昌及时掌握了河内军的行动。
进攻刚开始的时候,陈兴昌倒也没担心,他甚至认为蒋继嗣受困于河西郡的危局,被迫发动进攻,想通过小胜恢复士气。
陈兴昌组织将士们依托地形进行阻击,汉军对河内军进攻将士使用弓箭和落石回击。
随着战斗不断进行,河内军士兵规模越来越多,陈兴昌这才意识到情势不对,河内军一出手就投入了主力。
河内军动员的兵力数量远远超过汉军将士,陈兴昌这才派出快马,向后方大营调兵。
在援军到达之前,汉军只能依靠现有兵力进行防守。
陈兴昌在作战之前就已经在阵地划分好了责任区,将领们各自统帅自己的营伍,分头布防。
在汉军的防御下,河内军的成就不过是突破了前线那些承担警戒任务的小队。
汉军的主力依托防御工事,挡住了河内军的进攻。
汉军在多处战场占据制高点,河内军则在仰攻过程中处于低位。
汉军属于以逸待劳,河内军却在进攻过程中耗费大量体力。
因此,当河内军与汉军主力开始交战的时候,河内军的伤亡开始大量增加。
陈兴昌保持了极度的克制,知道河内军有一支铁甲骑兵,所以全军保持守势,汉军不仅没有借助地形反攻,反而预留兵力拦截骑兵。
按照陈兴昌的估计,河内军的进攻是为了取胜,承担巨大伤亡之后,很快就会退去。
陈兴昌却失算了,河内军不仅没有退却,反而源源不断的发起进攻,将士们打起仗来根本不在乎伤亡,多处战场甚至出现了军官亲自带领部队冲锋的现象。
陈兴昌这才意识到自己低估了河内军的斗志,在派出快马催促援军支援的同时,陈兴昌还命令防线的将士坚守不退。
以汉军的兵力凭险坚守,河内军的进攻其实没有优势,可是,汉军发挥不出优势。
面对河内军的进攻,汉军将士开始退缩了。
在汉军内,兵力代表着话语权,一个军官只有兵精粮足,说话的时候腰杆才硬,尽管陈兴昌从各支营伍集结了部队组成了救援大军,但是大部分的队长在出兵●app下载地址xbzs●之前都得到了主将的叮嘱,要求保持兵力。
汉军中,像戴仁这样敢打并且愿意打硬仗的将领太少了,就连戴仁部也在午的进攻中伤亡极大。
除了汉军本身凝聚力不强之外,河内军的作战特色也是影响战争走势的重要一步。
河内军虽然是全线进攻,却没有采用把兵力平均分摊在各处的这种效率低下做法。
重点位置重兵进攻,非重点位置,则只进行牵制和佯攻。
受到牵制的汉军假借陈兴昌的军令,按兵不动,坐视友军被击退、被击溃。
处于河内军重点打击位置的汉军,同样不愿意承担太大伤亡,部分指挥官甚至在河内军攻势稍稍受阻之后,就组织士兵后退,不仅让出了防守阵地,还把友军的侧翼暴露了出来。
汉军的多处阵线遭到突破,突破后的河内郡没有追击,反而从侧翼攻击那些“坚守”阵地的汉军将士。
渐渐的,汉军将士们都摸清楚了河内军的作战规律。
只要河内军将士没有重点进攻,汉军将士就按兵不动,一旦汉军将士增强了攻击力度,就迅速转进,让出攻击通道,把河内军的进攻祸水东引。
由于战事吃紧,兵员紧缺,陈兴昌已经带领主力援助前线的将士了,因此,陈兴昌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汉军将士们的消极作战,更没有对违纪违令将领进行惩处。
等到陈兴昌意识到形势不妙的时候,他已经控制不住局势,整个前线阵地已经大面积失守。
就连陈兴昌的部队也失去了侧翼掩护,陈兴昌连忙招呼还在作战的戴仁部开始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