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败叛军的伏击之后,河内军立即调整了行军策略,减慢了速度,增派大量士兵进行侦查和警戒。
行军队列之间也保持着距离,以便随时接应。
在接下来的行军中,河内军识破了叛军两次伏击计划。
计划失败后的叛军没有再次使用自杀战术,而是及时撤离。
平叛部队不断接近蓬德城。
随着行军距离的拉长,河内军的补给线也变长了。
远离河内军主力之后,叛军游击队展开了行动。
花云和张达两个人的计划,确实给叛军的游击战术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在村代表的组织和村民们的配合中,河内军将士提前接到示警,并且组织反制行动。
部分河内军支持率高的村庄,甚至主动做出了反应,叛军将士刚刚进村,就被村民抓捕,扭送到了河内军驻地。
由于平民对河内军将士的协助,叛军不仅损失了大量士兵,还降低了破袭的效果。
叛军游击队立即做出应对,在遭到损失之后,组织士兵发动报复。
两名村代表在游击队的复仇行动中被杀,一些参与抓捕任务的村民同样被抓捕,叛军采用了残手段将俘虏杀害,试图以此震慑郡中所有支持河内军的力量。
叛军的做法确实产生了效果,由于协助河内军会遭受报复,被张达组织起的民间力量开始降低了行动频率,平叛动作开始减少,以至于很多行动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叛军开始变得愈发肆无忌惮了起来。
河内军即将抵达蓬德城下,此时此刻,补给线绝对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花云要求张达带领麾下的精兵前往后方坐镇指挥。
游击队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解决,别说是张达,就是花云亲自到场也没用。
问题虽然解决不了,但是却可以控制在合理区间中。
花云不求张达能够剿灭游击队,只希望张达联合民间武装力量,把叛军游击部队的活动区域限制住,避免产生更大的危害。
除了明面的任务,花云还给张达交底了自己的攻心计划,要求张达适时把治好伤的战俘“还”给叛军。
张达是三川郡众将中最谨慎稳重的一人,也只有他,能够理解花云的意图,并做出解决方案。
带领部队到达蓬德城之下,花云见到了叛军的主力。
叛军主力一共在三处驻扎,三处驻军形成掎角之势,互相之间可以实现配合。
蓬德城是一座小城,不论是防御能力还是规模都有限,叛军在蓬德城的城外建造了两座大营,两座大营具备最简单的防护,其中一座甚至已经修好了箭楼。
为了侦查叛军的实力,花云曾经尝试派出大量侦查人员。
但是,花云所有的行动都失败了,侦查人员根本无法混入叛军营地或蓬德城。
叛军在城中施行严格的担保人制度,所有外来人员都需要在担保人的保证下才能进出叛军的城池,至于军营更是没有军令不得私自出入。
进城的时候,相对宽松一些,但是出城管理,非常严格,所有出城人员需要凭借出入证出城。
这并不意味着花云伏击叛军士兵,夺取出入证之后,就可以自由进出城池,出入证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出入城池同样需要担保人的保证。
从叛军的准备看,宋星宇似乎准备和河内军平叛部队进行持久作战了。
叛军只占据了三川郡的东北,对三川郡的实际控制不到全郡的四分之一,叛军的兵力却并不比河内军少多少。
这种情况下,持久战加游击战术,叛军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面对压力,叛军却有恃无恐。
只能说明城中粮食储量充足,豪族们统治地方多年,有丰富的人脉物资积累,这笔物资的数量很庞大,以至于短时间能够支撑起近两千人的大军。
面对这场叛乱,叛军的准备比河内军更充分。
河内军到达蓬德城下的时候,花云在命令将士们安营扎寨的同时,要求王境泽组织部队对叛军进行了一次试探性进攻。
叛军的营寨还在修建之中,不算牢固,给了河内军很多可趁之机。
王境泽是一名勇将,统帅的人马都是河内军的精锐,他身先士卒,亲临一线,带领将士发起冲锋。
叛军兵力充足,花云并没有指望在一场战斗中决定三川郡东北的归属。
王境泽的任务,是试探叛军的兵力和防务,并且尝试捕捉军官级别的俘虏。
既然河内军的侦查兵无法进城,花云决定转变思路,从敌人身取得情报,从军官身,花云能够得到更多情报。
两座大营的位置相差无几,王境泽选择的,是一座防御力量相对薄弱的大营。
叛军确实有一套应对措施,当河内军发起进攻的时候,叛军迅速封锁寨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