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国与河内军的步兵依旧留在未深城中收拾残局,经过民兵和佣兵在城中的一番破坏,城中支持唐军的势力虽然没有完全消失殆尽,但却已经形不成组织。
破坏秩序很简单,重建秩序很困难。
未深城的秩序恢复是一个大工程,韩先带领骑兵前往东部作战反倒成为了一份美差。
韩先的龙骑兵虽然也训练过步战科目,但这终究是一支骑兵部队,这支军队还是以马骑战为主。
魏振国没有给龙骑兵部署具体作战任务,他希望韩先能够利用龙骑兵的机动性,加强对临蜀郡唐军的压力,提供持续的骚扰战术。
魏振国并不是一名骑兵将领,他明白自己在指挥肯定没有韩先更专业,所以,魏振国只给韩先下达了任务目标,具体的战术安排、战略行动甚至后【】勤补给,都由韩先自己掌控节奏。
韩先的行军方向是东部地区的村庄和城镇,孙烈在夺取临蜀郡之后,曾经以东部城池为重要据点,以村庄和城镇为辅助,构建了一个整体防御体系。
河内军进入临蜀郡之后,虽然放弃了对城池的进攻,但是依旧对于唐军的村庄和城镇进行了猛烈的进攻。
孙烈在后来的快攻作战中又从河内军手中夺回了这些村庄城镇。
村庄和城镇几经易手,据点中原本规模有限的防御工事遭到了破坏,据点中的平民也为了躲避战乱大量逃窜。
在韩先发起的东部攻势中,一开始,河内军并没有遭到唐军的抵抗,轻松“收复”了大批据点,韩先的目的是袭扰,所以这些“收复”的据点全部被弃守。
为了节省时间,韩先同样没有保留战俘。
所有的俘虏都被释放,但是,韩先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俘虏在被释放之前,进行甄别。
但是韩先的做法还是有区别的,俘虏中的周人可以保留武器和财产,甚至在离开的时候得到韩先发放的路费。
唐人的待遇就差了很多,不论是唐人的国人部队还是野人部队,所有的唐人都需要缴武器和战利品,被释放的时候还会经过搜身,连最基本的粮食供应都得不到保障。
韩先针对战俘采取的分化政策迅速产生效果,这些被释放的将士们在逃亡路没有食物只能前往沿途的村庄和城镇中向平民索取。
由于被河内军搜走了全部战利品,他们根本没有办法从平民手中买或者交换粮食,最终,这些走投无路的败兵只能对平民进行劫掠。
如果说河内军将士劫掠的是豪族和富商,这些唐人败兵攻击的就是平民了。
没有武器的败兵依旧是士兵,在没有将领的约束下,这些败兵不仅图财,而且害命。
韩先对战俘的处理方法,损害的不止是唐人在临蜀郡的人心,随着韩先的俘虏政策在唐军中传播开,唐人和周人的矛盾开始增加。
对周人来说,唐军与河内军都属于占领军,在没有切身利益影响下,周人并不会更亲近唐人,也不会更仇恨河内军。
韩先的俘虏政策增强了唐人的作战意志,却降低了周人的抵抗决心,周人投降之后,不仅可以保留自己的个人财产,甚至还能获得一笔赏赐,周人在战斗中变得越发出工不出力。
周人无法依靠,唐人只能在战场投入更多的唐军。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河内军的骑兵和唐军骑兵在闻喜村内发生遭遇战。
这一天,唐将正好带领麾下的骑兵,来到闻喜村搜集粮食。
两军在村中相遇,闻喜村是一个大村,村里面除了双方将士,还有很多村民。
两支军队几乎是同时发现对方,双方将领的临阵反应能力决定了部队的反应能力。
唐军将领没有及时下达指示,韩先却反应迅速。
韩先立即命令将士们下马,留下少量将士看管马匹,少量骑兵出村迂回,下马的龙骑兵战士直接步行朝着唐军杀了过去。
河内军将士以铁甲将士为前锋,轻装部队随后跟进。
由于将士们在训练中学习过步战,面对这一次的步战,河内军并没有发生太大慌乱。
唐军却显然没有这种好习惯。
唐军骑兵数量更少,面对河内军的进攻,非但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将士们反而试图立即撤退,搜集的物资也全部舍弃。
村子里人员密集,物资堆满了道路,道路又狭窄,唐军非但没能及时撤退,而且连一个简单调转马头动作都变得极为困难。
跳下战马的河内军将士却拥有更高的灵活性,沿着村庄的主道路,河内军将士迅速向唐军接近。
河内军将士们利用灵活的身法在人群中穿插,挡路的人群被大兵们推到路边。
直到河内军杀到唐军身边的时候,张皇失措的唐军将士才意识到战马不仅不利于逃生,反而会成为逃命的负担。
此时再从马跳下来已经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