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进入衡州城时,为了防止唐军在城里设下埋伏,将士进城之时异常小心。
控制城门之后,陈青云没有立即把将士投入战场,而是稳定局势,扩大战果。
与使者所说相符,城里确实发生了战斗,两支部队正在厮杀。
陈青云仔细观察,确认这两支军队不是在做样子。
随后,陈青云下达进攻命令,将唐军杀散。
利用唐军败退机会,陈青云率部顺势进攻石桥。
只要封锁住石桥,就可以截断唐军北通道,保住北城战果。
张雄部在作战中发生了损失,陈青云没有继续征调这支部队随同作战,而是将这支部队留在城门,接应孙可成进城。
陈青云留了一个心眼,没有完全信任张雄,为了保证退路控制在自己手里,陈青云在城门附近留下了一支河内兵,守卫城门。
他还派出大批快马,在要求孙可成入城的同时,探查唐军动向。
如果孙烈在北城设置埋伏,城中民居必然是最佳藏兵地点。
陈青云要求快马加强对对民居的搜索。
陈青云在这场战斗中非常谨慎,如果战争到此为止,他将会是汉军功臣。
石桥处的唐军驻兵数量极少,而且不堪一击。
汉军轻松夺取了石桥北岸,唐军将士被驱赶过桥。
侦查北城敌情的快马陆续返回,北城并没有发现唐军设置埋伏的迹象,而且,北城平民人数极少。
快马们得出相同结论,那就是,唐军并没有在衡州城,至少没有在北城部署重兵。
汉军已经夺取了北城,陈青云与河内兵已经立下了功勋。
占领石桥后,陈青云觉得自己可以更近一步,石桥另一侧唐军守备实在太松懈了。
只有少量唐军在临时构建防御工事,目力范围中,到处都是慌乱人群。
陈青云没有向孙可成请示,留下少量将士守桥,主力将士杀过石桥。
他不仅驱离了唐军守桥部队,还带兵南下准备趁势夺取南城城门。
陈青云本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次南征行动太顺利了,以至于他忘记了唐军的可怕。
他不仅犯了轻敌错误,连斥候都没有安排,就贸然带兵出击。
在南城核心区,唐军就是发动了埋伏。
唐军伏兵确实埋伏在民居中,随着一声号响,各个埋伏点中冲出大量唐军伏兵。
这些伏兵中有大量弓箭手。
唐人尚武,崇尚贴身肉搏,除了攻城与守城,并不重视弓弩等远程武器。
但是,不重视不等于没有,为了这场埋伏,唐军似乎动用了全城的弓箭手。
汉兵没有防备,面对唐军箭雨,损失惨重。
万箭齐发只是个开始,大量唐军从南城街巷中杀出。
陈青云立即组织将士后撤,准备退回北城相机再战。
正准备带兵后撤,后方守桥汉兵来到了陈青云身边。
根据守桥兵报告,唐军通过衡水调兵,已经杀散了汉军守桥将士,截断了汉军退路。
前方战场将士还在血战,后方石桥却已经丢失。
唐军整个作战计划清晰出现在了陈青云脑海中。
首先,唐军利用弓箭打击汉军士气,随后出动伏兵驱赶汉军回撤。
汉军到达石桥之后发现退路已经被截断,但是,为了求生,将士们只能从石桥突围。
唐军将士人数不会太多,也没有完善守备工事,一旦汉军跟唐军拼命,未必没有胜机。
但是,整个突围过程势必会很残,大量将士会因落水踩踏产生伤亡。
陈青云每耽误一秒,唐军便多一分准备。
那些埋伏在南城的唐军也源源不断从伏击位置出现,陈青云认为自己的判断没有问题,唐军并没有使出全力,他们想把汉军往北驱离。
在伏兵中,陈青云似乎看见了孙烈的将旗。
向北撤退至少还有一条生路,向南突围却十死无生。
所有聪明人士都应该知道怎么选。
汉军残部突围,唐军减少伤亡。
然而,陈青云注定要让孙烈失望了。
南征以来,他第一次看清局势,尽管代价有点高。
他不准备与汉军消耗下去,趁着军心没有完全崩溃,不给将士们反应时间,组织将士发起反攻,朝着唐军伏兵冲杀过去。
陈青云本是汉军勇将,麾下带领的又是河内兵。
陈青云身先士卒,汉军将士连续击破唐军两支营伍,陈青云甚至一度冲到距离唐军将旗一战之地。
河内兵再能打也只是普通人,面对唐军兵力优势,这支军队开始溃散。
溃散从两翼开始。
胜利已经不可求,将士们开始尝试保全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