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德当汉王之后,需要顾虑的事情多了,但是,真正需要他处理的事情反而少了。
普通军务和政务根本不需要他亲自打理。
就连重要军务,经过层层汇报之后,军政官吏也会在汇报之前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
孙立德多数时间都是在做决定。
为了避免养成依赖,退化自己的危机意识与判断能力,孙立德对于很多重要事务都是亲自负责。
他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蜀地攻略战。
孙立德并不担心汉军无法入蜀,魏振国和蒋继嗣都是经验丰富的将领。
他相信这两位将领能够带领汉军进入蜀地。
入蜀只是整个伐蜀计划的开始,从唐军手中夺取并且守住蜀地,这才是汉军的最终目的。
为了保证对蜀地战局绝对知情,他要求麾下官吏,凡是涉及蜀地军政,不论大小,一律呈报到他面前。
随着孙立德的一声令下,大量繁琐无用、真实性存疑的蜀地情报送到了他面前。
孙立德不需要对每一份情报做出回应,但是,他自己一定要了解这些东西。
在这厚厚的一摞情报中,摆在最方的正是伐蜀汉军最新战报。
由于蜀地没有直飞王城的信鸽,军报在前线制成,由快马穿越蜀山,到达周地之后经由鸽站送回。
蒋继嗣不仅在战报中讲述了整个蜀地战局,还提出了很多困难,向孙立德要兵,要物,要钱。
对于这个爱将,孙立德非常纵容,蒋继嗣需要的东西后方都有,但是,转运需要时间。
为此,孙立德专程做出批示,要求所有与入蜀有关的人员物资调动一律程序从简,不论是汉地还是周地,官吏需要无条件支持蜀地战事。
他准备等到王春到达王宫之后,将批示交给这名丞相,由王春润笔之后,向全国下发。
除了蜀地送回战报外,河内郡捷报也送回了王城。
李勇不仅在报告中告知孙立德汉军已经收复衡州城,部队正在休整,准备组织下一步进攻。
难得可贵的是,李勇没有要求孙立德追加对河内军的投入,相反,他要求孙立德把宝贵的军事资源用在更重要的战场。
李勇在书信中强调,他手兵力足以应付整个河内郡战局,建议孙立德尽快执行其他计划。
南方战局对汉军很友好,一切非常顺利,北方战局却发生了变故。
这一次汉唐交战造成了很大动静,原本沉寂了两年的齐人似乎有些蠢蠢欲动。
根据长山郡中一些小豪族送来的书信,齐人在汉唐战事爆发之前就已经下达了备战命令,所有长山郡成年男子都得到征召,每周定时参加军事训练。
除了备战之外,齐人还进行了很多小动作,拉拢收买了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汉军将士。
意识到了齐人的小动作,孙立德却没有做出回应。
和唐人的威胁相比,齐人的小动作根本不算个事,而且,齐人只是备战,并没有真正开战。
在汉唐交战期间,孙立德选择对齐人置之不理,唐人即将被打退,南方战线正处在战略进攻转僵持阶段,孙立德可以把精力用在收复长山郡了。
孙立德原本没有与唐人作战的计划。
他原先打算率先夺取长山郡,恢复汉国疆域之后,再集中兵力与唐人作战。
唐人的北伐延缓了汉军收复长山郡计划。
计划虽然被延缓,却早已成型。
孙立德的心中有一套成熟进攻长山郡计划。
尽管形势已经发生变化,计划需要重新调整,但新计划的制定毕竟可以参考旧计划。
对计划影响最深的,是武宁郡兵力变动。
在孙立德原计划中,王城这支兵力是长山郡作战主力。
但是,为了应对唐军北伐,这支战略部队不仅被调到南方作战,连国库中军备也被一并带走。
孙立德只能征调朔方郡游骑进入长山郡,补充汉军兵力。
下达调兵命令的同时,孙立德传令使用飞鸽传书,要求前线将士准备作战。
齐王需要长山郡来提高威望,孙立德同样也需要收复长山郡来增强将士们的归属感。
战争一旦开始,很容易就会超出参与者的预料,孙立德敬畏战争。
为此,孙立德喊来了王春,对长山郡战局,以及未来的汉军战略进行再一次商谈。
孙立德:“南方局势已经稳定,我军和唐国的作战重心已经从江北地区转向了蜀地,唐国立国时间很久,而且,将士们作战勇猛,我并不希望太早和唐国进行赌国运的作战,因此,我准备收复长山郡,希望丞相帮我分析利弊。”
对于孙立德的想法,王春并不意外,如果没有唐军北伐,此时汉军已经出兵长山郡,甚至很有可能已经收复了全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