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烈为了战局发愁,绞尽脑汁想策略的时候,蜀地唐军同样面临着麻烦。
孙云与孙家玉都遇到了麻烦。
孙云及时将麻烦解除了。
在内应的帮助下,孙云成功攻进了东帝城,将魏振国击退。
但是,还没等孙云查清弟弟死因,他就收到了撤军要求。
孙云对于唐军大战略表现很不满,不论江北战场还是蜀地战场,每当唐军在战术上取得优势,战略上的调整总会迫使唐军丢掉全部优势。
孙云和孙烈不同,他认为军人应该以服从命令为职,既然唐王决定以唐地为重,那他只能执行任务。
唐军虽然夺取了东帝城,击败了汉军,但是汉军主力一直都在城外驻扎,汉军每派出大量斥候侦查唐军动向。
孙云组织将士撤军之后,立即遭到了魏振国追击。
孙云在撤军途中奇妙设置了埋伏,重创了追兵,甚至险些斩杀钟翼为孙雷报仇。
重创追兵之后,孙云没有迟疑,立即加快行军速度,带领部队东归。
孙家玉对孙云部最后的了解便是两前伏击胜利的消息,随后他便失去了对孙云部的了解。
比起孙云遭遇的麻烦,孙家玉面临的麻烦更大。
夺取蜀口关之后短短几,孙家玉收到了唐王的撤军命令。
一向对王命不打折扣的孙家玉,这一次却犹豫了。
正是因为忠于唐国事业,才会产生迟疑。
孙家玉除了传信孙云,要求孙云组织兵力撤退之外。
唐军并没有在撤军上进行更积极部署。
孙家玉以准备撤军需要时间为理由,延缓将士们撤退,观望战局。
唐军确实没有采用更积极方式撤军,尽管撤军确实需要慎重,很明显,孙家玉慎重过头了。
所有劝谏孙家玉的人都被这名唐军主帅斥责。
战场撤兵,不仅仅是转变行军方向那么简单。
准确将任务告知将士们,安排好军需补给,重新设置行军线路,所有一切都需要时间。
但上述理由并不是孙家玉迟疑的真正原因。
孙家玉有意迟缓撤军时间,更多还是源于不甘心。
他组织了两次入蜀作战,并且都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可以,他是整个唐国中对蜀地地理最了解的高级将领。
正因为知道蜀口关的重要性,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弃关撤军。
如果汉军没有渡江,唐军挫败了汉军渡江计划。
或许唐王的命令就改变了,那时候,唐王也会感激自己。
即使唐地局势开始恶化,孙家玉也不担心唐王追责。
他只是延误了撤兵时间,并没有反对撤兵决定。
孙家玉最终屈服现实。
信鸽很快带回了唐王最新书信,汉军主力已经在江南登陆,唐地国力空虚无法抵挡汉军兵锋。
唐王要求孙家玉放弃整个蜀地,全力退保唐地。
唐王命令很坚决,自然没有半分更改。
孙家玉只能命令加快撤军速度。
蜀口关成为了唐国的鸡肋,留兵不足根本守不住关口。
留兵多了又分散了战斗力。
即使控制住这座控扼入蜀咽喉的雄关,唐军也没有余力将蜀地汉军彻底消灭。
唐地局势却不断恶化。
在蜀口关与东帝城两处战场取得胜利,让唐军弥漫起胜利主义。
从孙家玉以下的唐军将士都没有把汉军士兵当回事。
孙家玉下定决心,明确撤军命令之后,留下股部队守关,唐军主力放弃了蜀口关。
汉军似乎对唐军的撤军早有准备。
唐军刚刚撤出蜀口关,汉军蜀山内部队就发起了进攻,夺回了关卡。
汉军夺回关卡的时候,孙家玉还没有察觉到威胁。
随着撤军不断推进,他就意识到汉军准备充足。
在唐军退兵的道路上,汉军山地军提前设置了埋伏,这支部队神出鬼没发动袭击,打击了唐军士气。
汉军甚至在唐军退兵道路中的水井进行投毒。
孙家玉不得不组织将士对山地军进行围剿。
但是,汉军山地军不仅擅长山地作战,将士们时而分散时而聚集的游击战术,让唐军空有兵力却有力使不出。
唐军兵力占优的时候,汉军利用机动性撤离当唐军兵力不足之时,汉军又会发起进攻。
孙家玉不得不放慢行军速度,避免给汉军可乘之机。
变更策略之后,汉军山地军的威胁减轻了,但是,汉军主力已经从后方追了上来。
汉军一改之前的败军态势,连续击破唐军多支用于殿后的部队,对唐军紧追不舍。
与孙家玉作战的汉军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