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唐军做好了弃守蜀地的准备,突围只是早一天或者晚一天的区别。
唐军在东撤过程中受到汉军袭击,将士们斗志受到影响。
为了恢复士气,孙家玉要求唐军将士在志勋城中休整一天,用以保证突围时的战斗力。
一边命令将士休息,另一边在城头加固防御工事,麻痹城外汉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准备更充分的,不仅是唐军,城外汉军数量开始聚集,汉军防御工事开始初见雏形。
孙家玉不仅从围困志勋城汉军中看到了蒋继嗣的旗帜,就连魏振国的旗帜同样出现在了城下。
被孙云甩掉之后,魏振国竟然直接带兵来到了志勋城。
汉军围城兵力并不弱于唐军,而且,汉军破坏了志勋城的存粮,继续相持下去,对唐军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唐军必须立即着手突围行动,孙家玉选定的时间是晚。
按照孙家玉原先计划,夜间突围不仅可以降低突围过程中的人员伤亡,如果条件允许,还能够打汉军一个措手不及。
事实,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的,其实是唐军。
唐军刚刚离开志勋城东城门,就遭到了汉军将士箭雨攻击。
汉军必然在东门外埋伏了弓箭手。
汉军的埋伏出乎了孙家玉预料之外,他在战前仔细观察汉军分布,当时汉军并没有调兵迹象。
汉军必定为了防备唐军出城,在夜间调整兵力,部署了埋伏。
黑暗中射出的箭矢,不仅给将士们带来了**杀伤,还制造了精神压力。
遭受打击,突围先锋部队出现短暂混乱。
汉军弓箭手不仅仅是为了埋伏,他们同样也承担起警戒作用。
在汉军弓手齐射的同时,黑暗中响起了汉军示警号声。
此时孙家玉面临两个选择:继续进兵或者带兵回城。
犹豫不决会错失战机,孙家玉决定选择后者,毕竟,白天的时候,他曾经在城墙观察过汉军的防御工事,自信能够带领部队穿过封锁。
命令士兵吹响冲锋号,孙家玉决定以乱打乱,他对唐军战斗力有信心,而且,汉军仅仅在城门外部署弓箭手,却没有部署近战部队,也许汉军并没有料想到唐军会全力突围。
对唐军来说,这场战斗既是危险,也是机会。
事实证明,孙家玉的判断是正确的,面对唐军倾力一击,汉军兵力不足,无法抵挡。
汉军将士往往稍作抵抗,局势不利立即着手撤军。
唐军连续突破了汉军两道防线,突破第三道防线时,唐军遇到了突围以来的最大障碍,初具规模的防御工事。
孙家玉组织将士们冲击记忆中汉军工事的薄弱处。
出乎孙家玉意料,汉军有针对性的补足了防线的短板,防御薄弱之处设置了陷坑。
在黑夜中,将士们难以看清脚下,部分将士失足坠落,发出惨叫,一时之间,人心惶惶,降低了将士们进攻效率。
汉军需要的,恰恰是唐军降低进攻效率后争取的时间。
在工事后方,汉军部队开始集结,尽管阵型同样混乱,兵力却已初具规模。
在唐军进攻方向的正面,汉军部署了大量弓箭手,将士们朝着唐军倾泻箭雨。
除了正面唐军之外,唐军的侧翼同样遭受了汉军袭击。
从其他方向追击而来的汉军将士已经投入战场,这些将士人数不多,却也给唐军制造了麻烦。
唐军将士依旧在兵力占据优势,发觉汉军在防线“薄弱”处修建了陷坑,唐军便调整了作战目标,转而进攻防御工事。
再坚固的工事也会被攻破,唐军将士承受着汉军箭雨攻破正面工事,却没有料到,汉军竟然留下了后手,在防御工事之后,安置了大量引火物。
几乎是唐军刚刚突破汉军防御工事,汉军便点燃了引火物,一道火墙冲天而起,不仅阻碍了唐军主力行动,一些来不及避让的将士也迅速被火苗吞噬。
少数穿越火线的幸存者在汉军优势兵力围攻下,纷纷被杀或者投降。
汉军似乎在引火物中增加了助燃物,大火照亮了战场,而且长时间没有熄灭。
被焚烧的将士在火海中发出惨叫。
火线封锁住了唐军突围通道,侧翼方向,汉人援军源源不断抵达战场.杀向唐军侧翼。
最终,孙家玉放弃突围,下达了撤军决定。
丢下伤兵与死者,唐军主力重新回城。
唐军突围之路很难,回城之路同样不轻松。
唐军离开志勋城之后,汉军可不仅仅调兵阻击,汉军甚至还留有余地,派出了一支部队攻入志勋城。
汉军攻城兵力不足,暂时没有控制东城门,唐军得以顺利进城,但是,汉军毕竟进入了城区,为了将汉军驱逐出城,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