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清福寺骨殖  间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西大街靠近老郑门的拐角,市井闹市之中,掩映着一座寺庙,庙门横额上三个斗大的字:“清福寺”。

清福寺位置偏僻,晏宁问了三回路,兜兜转转才找到这里。

黄墙黑瓦,朱漆大门,仿佛都历经了无数的沧桑。院落紧凑,主殿周遭环绕着几间住所、一阕楼阁,静谧幽深。

进入寺院,院落中央立着一尊高高的佛像。鎏金塑身,气势恢宏,目光凝重而又慈祥,微笑注视着前来拜祭的信徒。佛像的左右两边陈列着十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香炉前积着厚厚的灰,这世上多的是不愿施舍穷人,却诚心贿赂佛祖的大善人。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僧正在打扫,抬起头来看见晏宁,双手合十:“施主,不知有何贵干?”

晏宁看了他一眼,只道他是个扫地僧,于是便道:“我要见你们的知客。”

老僧微微笑,宝相庄严:“老衲就是知客。”

“你不是扫地僧吗?”

老僧向前两步,打起了机锋:“扫地僧即是知客,知客即是扫地僧。”

晏宁进来一会,没看见其他僧人,好奇问道:“其他人呢?”

“此地就我一人,老衲一人身兼住持、监寺、首座数职,清福寺所有的僧人现在都在你面前了。”老僧开起了玩笑。

自从世宗灭佛后,规定男子十五,女子十三才能遁入空门,不仅如此,还必须要求熟练背诵佛经一百页以上。当和尚的难度大大增加,都快赶上科举了。

清福寺原本有五六十个僧人,是一处香火极其鼎盛的所在。法令之下,树倒猢狲散,遣散的遣散,转行的转行,到了如今也就只有这个叫释然的僧人留守。

晏宁跟着释然进了会客厅,说明来意:“大师,不知你是否认识一个叫张明德的人?”

释然想了想,回答道:“你说的是在枢密院任职的张居士?”

“正是。”

释然的双目炯炯有神:“你是他什么人?”

这声音十分严厉,场间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

晏宁端起茶碗,轻轻吹了吹水面的浮沫,心中波澜不惊。

今天他可不是一个人来的,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郑恩抽调一队五十名全副武装的宋军潜伏在外面。只要寺内有一丝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冲进来控制局面。

晏宁眼皮也不抬一下,淡淡道:“我是他的儿子张宁,刚刚从老家来,他在清福寺里存放了骨殖吧?带我去取。”

宋朝是历史上火葬最多的朝代,甚至连赵匡胤都曾发话禁止。水浒传中武大郎死后就火化的,这既是当时的风俗,也是掩盖真相的办法。

当时人们讲究叶落归根,许多身在异地故去的,大都寄存在寺庙中。

“你不是他儿子。”释然一针见血。“张居士曾经为他儿子祈福,我见过他手绘的画像,你比他儿子英俊多了。”

晏宁无奈的摸了摸脸颊,因为颜值太高而暴露的卧底,哥算是头一份吧?

“所以你不肯给我?”

“当然,老衲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怎么能够将张居士的东西交给一个素未谋面的人。”释然义正言辞。

晏宁慢悠悠从怀里掏出一把匕首,抽出刀鞘,半尺长的锋刃寒光闪闪。“噌”的一声,晏宁将匕首甩到了桌案上,刃尖没入半寸,匕首微微颤抖,发出阵阵嗡鸣。

晏宁扭头直视着脸色大变的释然,慢条斯理道:“大师知道什么是人棍吗?就是用刀把一个人的四肢全给咔嚓了,就像冬天掉光了叶子的枯木一样。”

释然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恐惧,他只是一个年老体弱的僧人,又能怎么办呢?

沉默良久,释然站起身道:“既然施主是张居士的儿子,理当物归原主,请跟我来吧。”

一刻钟后,晏宁抱着一只白色瓷坛走出清福寺,如果不知情的人看见,肯定以为这少年拿的是长辈的骨殖。

但晏宁知道不是,瓷坛被张明德以特殊的方式隐藏起来,里面必然有货。

很快,一辆马车停在了他的面前。

车夫是一个壮硕的三十岁左右男子,左颊上有一道刀疤,身上有一种军人的冷硬气质。他看向晏宁,简短的说了两个字:“上车。”

车厢的一角放着暖炉,里面很宽敞,郑恩坐在一张软塌上。晏宁将瓷坛双手奉上:“郑司曹,东西到手了。”

郑恩平淡如水的脸上浮现了一丝激动之色,赞许的看了一眼晏宁:“你做的很好,答应你的事情我会做到。”

郑恩接过瓷坛,当着晏宁的面打开盖子,顿时一股微微刺鼻的气味弥漫在车厢内。

“是石灰,可以用来防潮。”晏宁提醒道。

郑恩把手伸进去,摸出一个长条形的卷轴样式包裹,外面用油纸密封着。撕开油纸,里面果然是一卷图纸,展开一看,河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