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踏上正轨  张进的上进之路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用完晚饭之后,与平常一样,张娘子和张娴开始收拾碗筷厨房,而张进则跟着张秀才去了小书房里,只是这次不同的是,张秀才没有如往日一般捧着书看,张进也没有开始摊开纸张描红,父子两是相对而坐的。

张秀才打量着自己的幼子,好一会儿,他忽然发问道:“进儿,能不能和我说说,你所以为的科举是怎么样的呢?也就是说你对科举的认知是怎样的?”

听他如此一问,张进心里就有些纠结了,经过现代教育的他,对于科举制度其实一直是持批判态度的,虽然这个制度有利于选才,给予读书人一个上升的通道,但是也不可忽略它的危害弊端之处,科举制度有些僵化,读书人天天之乎者也的念叨着,人都有些读迂了,选出来的士人大多都是尸位素餐的人,除了做老爷以外,根本没能够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

当然,这样贬低读书人和科举制度的话,张进是不可能和张秀才这个正统读书人说的,他心里纠结了一瞬,就口中有些含糊道:“科举不就是让天下读书人下场考试吗?有县试、府试、院试,还有乡试、会试以及殿试,通过县试、府试、院试者能够取得秀才功名,通过乡试者则是举人功名,而通过会试和殿试,就会成为一名进士,进而踏入仕途做官。”

没办法,张进也只能这样肤浅地说说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理解了,要是敢把心里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说出来,恐怕会把张秀才气出个好歹来!

唉!张进也真是不容易,明明接受的现代学校教育优于古代科举教育,可是来到这个科举为王的世界上,还要为适应这个世界的规则,开历史倒车,去刻苦学习四书五经,钻研圣人之言,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啊!

而张秀才听了他这个回答,点了点头就道:“你这么小就能对科举有这样粗浅的认知,也算是不错了,那你知不知道科举考试又到底考什么呢?”

这还真有些问到了张进,他还真有些不知道,只能笼统地道:“应该是考四书五经等圣人之言,还有诗赋策文等文章诗词吧?”

张秀才神情郑重道:“四书五经肯定是要考的,诗赋策文则要看考官的安排了,还有考几场也是看考官的安排,所以说四书五经,是一个读书人必背的,不仅要背下每句书中的圣人之言,还要揣摩清楚每句圣人之言其中蕴含的深意,因为考官们经常从四书五经中选取一句圣人之言,让考生们破题做文,如果连这句话的意思都不懂,又如何能够破题做文呢?”

说到这里,张秀才语气又顿了顿,忽然摇头叹道:“圣人之言,博大精深,只四书五经要背下来,就很不容易了,一个读书人就算再刻苦,最少都要花费五六年时间才能将它们全部背下,更别说要理解它们每一句的深意了,还要根据它们去破题做文了。”

“而且,更让人苦恼的是,历朝历代各位大儒对于四书五经的注解都有些微差别,争议很大,读书人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哪种注解是最准确的,这就导致很多的不确定性,也许在科考时你写的东西与考官理解不同,那么你就有可能落榜了,这真是让天下所有读书人都苦恼的事情。”

张进听了这话不由暗中撇了撇嘴,心中腹诽道:“当然会有差别了,谁让这科举是文科呢?文科的不确定性那是一定的,比不得数理化的精确性,就像一篇作文一样,有的老师看到了优点,打了满分,可有的老师只看到了缺点,打了一个大大的鸭蛋,这满分和鸭蛋的区别就已经很好地说明了文科文章评比的不确定性了,这种不确定性也正是科举制度的弊端之一,这种选才制度很挑考官的,考官看中你你就行,考官不看中你你就不行,要落榜!所以说,科举除了平时刻苦努力以外,也要看运气啊,看考时自己的文章合不合考官的胃口啊!”

当然,腹诽归腹诽,这话张进并没有说出口来,多说也无益,除了抱怨,并不能改变现实一丁点,制度如此,你又能如何?

这时,张秀才收起了些许慨叹,继续道:“可不管怎样,四书五经是一定要读的,并且要背下来,背的滚瓜烂熟,甚至于对里面的每一句圣人之言都要有清晰的理解,要做到这一点,进儿,你觉得你要用多长时间呢?”

张进顿时有些无言以对了,要背诵几则论语那没问题,念一两个小时就背下来了,这是很简单的事情,人人都做的到。

可是,整本《论语》可有二十篇,一共四百多章,全是子曰子曰的,光想想头都有些大了,更何况把它们全背下来?还不仅要背下来,还要把它们理解通透,揣摩圣人深意,这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他能把一本《论语》完全吃透了,说不定回到现代社会他也能够上《百家讲坛》了,混一个国学大师和教授的头衔了。

更何况,这不仅仅是一本《论语》,还有《诗》、《书》、《礼》、《易》、《大学》、《中庸》、《春秋》、《孟子》等等书籍,这都是要求背诵并理解透彻的,简直是难为人了,里面充满了之乎者也,想想就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