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章 天生我材必有用  大新主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下了马车,自有仆人帮着停在一旁,王匡手里拿着礼物通过正门向屋里走去。

萧家几近全家人都不在,萧绍携家人居住在庐墓,乃行齐衰之礼,以奠先人。

王匡来的正是恰当,萧胜前两日偶感风寒后,才回来找了医工治疗,否则还真的会白跑一趟。

“小郎来了,还带什么礼物。”萧胜脸色有些苍白,他嘴上埋怨着,但还是接过王匡的礼物,交给了一旁的管事。

借着这个机会,王匡不留痕迹的打量了一番萧胜后面的陌生男子,然后笑道:“兄长哪里的话,匡自然带不了什么好东西,你我亲如兄弟,我也只是带了些零散的吃食,这是我王家的女眷创造的,记得在使用时要加入一些糖块,此物名曰:汤圆。”

汤圆?

既然一脸茫然,不过也不能客人一直站在门庭处,一行慢慢来到了客厅。

汤圆则被管事拿走后,按照先前王匡的提示,很快拿去下锅了。

萧家大厅内,几人相互落座,短暂的寒暄介绍起来。

“差点忘记给小郎介绍了,这是我的旧识桓荣,乃齐桓公后代,祖居龙亢。现居长安,打算攒够学费后,于后年入太学。”萧胜文绉绉的说道,接着看向匡。

“这位也是我的好友,王匡,安汉公之子……”

王匡表面不露声色,点头微笑,却有些触动。

桓荣,这是一代经学大师啊!

据传桓荣年少时家境贫寒,一边求学一边打工,在大新末年,天下大乱之时,他却也抱着经书和学子逃入深山讲学,后来光武帝还邀请他为太子刘庄讲《尚书》,并被授予议郎。

现在的他,不到二十岁,已经慢慢长出了胡须,穿着一身洗的发白的青衫,但整个人却收拾的干净清爽。

从小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个自律的人。

而且,桓荣也将会进入来学,是未来的同窗,只可惜不同期。

“荣见过王家小郎。”

“王匡见过桓兄。”

两人起身,各自行礼,接着三个人互相聊起了天,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尤其在王匡论到算学时,桓荣常常插嘴,大有收获,一些困扰的问题茅塞顿开,顿觉安汉公之子果然非凡,也慢慢起了结交之意。

等厨房给几人还有萧绍端上汤圆,整个厅房只剩下吃饭的声音。

作为第一次吃到汤圆的萧胜和桓荣,无不感叹此物之美味,在听到王匡说“汤圆”的巨大市场时,两人眼前均是一亮。

这王家小郎能有诸多奇思妙想,也难怪有传言说王家庄子日进斗金。

萧胜看向旁边的桓荣,再看了眼王匡,感叹道:“小郎的赚钱手段是毋庸置疑的,比如这‘汤圆’我看就甚有前途,若是以后有了什么生意,别忘了我和桓兄。”

王匡夹着汤圆的筷子微微一顿,这萧胜也想要入伙?

但萧家的底蕴还在,长安各处也有不少的商铺,不像是缺钱的。他很快回过味来,萧胜粗中有细,真实的目的是想把桓荣拉进来,解决他的经济危机。为了照顾好友的自尊,不使之抵触,才出此下策,故意说了自己。

岂不知,萧胜之举正中王匡下怀。

他这段时间正想着如何把长安权贵子弟联系起来,织一张以利益为基础的大网,好为他和王家庄子提供另一道保护。

“匡自不会忘了二兄,刚好匡有个赚钱的门路,等过一段时间,时机成熟后,也会请萧兄和桓兄加进来,我且称之为‘入股’,所得利益,到是会拟出一个章程。萧兄若是有其他合适的人,也不妨举荐一下。”

得知王匡还真有赚钱的生意,萧胜很愉快的应承下来。

连第一次见面的桓荣脸上亦露出了笑,萧胜的推荐,王匡拉他入伙,这些他都看在眼里,越发的感激起来。

从萧府出来,王匡来到了不远处的孔家。

孔家门外停着一亮有些陈旧的马车,将他带进去的是孔家的一位老仆,从对方那里打探到,是孔光的老朋友拜访。

把礼物递给仆人,当他真正的见到了孔光,看向那位所谓的“老朋友”时,难掩吃惊的表情。

“原来是邓老!”

“哈哈,小友又见面了!”

原来邓锦和孔光还有这番交情,他实在没想到邓锦这么快就从南阳赶过来了,毕竟距离太学开学还有一个半月,也不知那邓禹来了没。

王匡作为晚辈,自然在下首,正襟危坐。

太矮了!

他心里吐槽了一下。

桌凳自从去年秋天从王家庄子传出之后,发展的很快,但有些人此举与礼法不符,孔家就是,一直未曾以旧换新。

向孔邓二人请教了些五经知识,前段时间困扰他的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孔光主动聊起了王家庄子的发展,他想着是把这种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