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4章 庭议(一)  大新主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哐当!

王匡从盘子刚刚夹起的鸡爪子掉在了盘子里,发出一声脆响。

他没有想到父亲会大庭广众下提出这种问题,看来他前几日在长陵所说,躲不过悠悠之口。

见众人再次将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他自知失礼。起身,向上首躬身一礼,假装如梦初醒道:“小子失礼了。回禀阿翁,这道人乃是我在南阳遭遇贼人,跌下悬崖后,迷离之际所见,只是隐约听他说了那两句。至于那道人是不是真的李少君,小子不能妄自猜测。”

虽然王匡的反应很迟钝,但回答起来有礼有节,滴水不漏。

王莽见此有些失望,也有些感慨。

失望的是,现在不能确定那活神仙李少君仙人活着,若是能寻得他指点一番,此生无憾,可仙缘又是常人能遇到的?另有就是,他有些明白,这看似木讷的幼子,自新市来后,变得聪慧,恐是那活神仙给他开了智,如此倒也能解释出,为何这段时间他做了哪些出人意料的事,心中倒也放松下来。

“能得那道人指点,大难不死,看来这六子,必有后福。”

心下有了决策,便摆了摆手,用略显责怪的语气说道:“好叫诸位知晓,此子乃我王莽幼子,汝且记得,诸公在此,不得失礼。”

事情的发展,有些出乎王匡的预料,心有惶惶道:“儿遵命,匡且饮此酒,为诸公致歉!”

宴会上的人大都一笑,他们都被这安汉公六子给逗乐了。

能得安汉公亲自引荐,此人在安汉公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当即有人站起,向上首的安汉公一拜,接着看向王匡:“久闻王家小郎,何不借着酒宴,为我等吟诗一首?”

这站起来的不是别人,正是甄邯,也是孔光的女婿,亦是王莽的心腹。

王匡曾在孔光家中听其提及过,只是没正式见过面。

见自己再次成了聚光灯,王匡只好摇头,假装构思,然后拿起了酒杯,向上首的父亲及周围的官吏一礼,便道:“长安好天气,劝酒莫辞频。绕绕长陵市,无穷不醉人。”

这首《劝君三饮酒》,来自后世唐的诗人戴叔伦,王匡改了几个字后,倒也颇衬意境。

“好一首劝酒诗,饮胜!”

“饮胜!”

一时间,宴席上,觥筹交错。

王匡是被人扶着走进了房子的,只在离开宴会时,听得父亲让阿福传了句,“明日随我上朝”。

便知晓他预料无误,面对国之大事,明日他这个当事人,确实需要上场辩论。

等下人伺候他清洗完毕,轻轻关上门后,他一个激灵从床上坐了起来。

脑袋里,把今夜所作所为都过了一遍,能上得宴会着,无不是老奸巨猾者,发现所说之言无重大的遗漏后,他才安心躺在床上。

“今日喝的虽有二两酒,但大汉的酒水浓度太低了,和前世比起来,简直是劣质品啊!”

王匡吐槽一番,他喝酒必脸红,给人一种醉酒的感觉。再想到了今日宴会中,父亲态度的细微变化,他顿时明白了许多。

“如此来说,这李少君还真的是帮了我大忙,让我在阿翁的心中地位有所提高,想不到!”

心里有些感叹,他闭着眼,计较明日可能发生的各种责问,慢慢睡去……

后院书房内,有几个身影相互落座。

待群臣离开后,王莽就带着几位心腹来到了这里,几人并无醉意。如王匡一样,他一喝酒便有些脸红,他的儿子自然遗传了这方面的基因。

王莽在上首,给两人一个眼神,说起了宴会上尚未说完的大事:“明日,我还会向太皇太后进言,令汝等为风俗使者,以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分行天下,览观风俗,正是他准备实行“复古改制”的造势之举。

陈崇试探道:“此番去南方,崇且除了‘分行天下,览观风俗’,是否寻找那‘李少君’?”

王莽倒也存在着理智,分得清,孰轻孰重,点头道:“李少君之事不急,只是携带之事,重点还是汝自身的职责。”

“除此外,我今叫你们来,是想说那黄河移道之事。”

甄邯似是想起了什么,在王莽说完后,当先言道:“可是安汉公在元始元年便与家翁提及的那事。”

私底下,为了表示亲近,甄邯亦将王莽称之为安汉公。

“正是,元始元年,黄河途径南边的河道已有溢出的迹象,而今得道人警示,不可不防,我那六子已上书言此事,汝等明日便如此……”

清晨,王匡洗漱完毕,见厨房已备好了饭食,匆匆吃了去。

经过厨娘的打听,得知父亲昨晚一夜未睡,早在半个时辰前差人送了一碗稀粥,以添肚子。

阿福像个鬼一样的,不知何时来到了王匡身边,提醒道:“小郎早饭可以多吃些,这大朝会每次可是会持续数个时辰。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