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5章 变革始矣  大新主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对于金田激动的神情熟视无睹,王匡可是见过后世的玉米均是亩产千斤以上,换句话,庄子玉米的年产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百多斤,也不过一半半。

有什么好骄傲的呢?

亲眼看着少年们将所有成熟的玉米扯下,那些枝干喂了羊,然后放在后院的仓库,他的心终于是踏实许多,这样下去,明年又可以种植更多的玉米,依照今年的产量,亩产有四百多斤,共五十亩地,少也有两万斤的粮食。

而一亩地需要二至三斤的种子,下一次的播种土地便能有一万亩,总有一,玉米这种高产且可在多种地形生长的作物推广到每家每户。

让庄子的老八挑了一箩筐的大玉米,金田趁着色带着玉米匆匆回了长安,他要将这件事告知大司农,告知皇帝,告知元后,告知满朝文武……

“祥瑞?”

等到第二日,事关祥瑞的消息从长安城内流传到长安城外,甚至有的安汉公治理朝政有功,感动上苍赐下此物……

当传言向全下扩散的时候,王匡已经坐着马车赶往太学,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

金秋将至,各种农作物忙着收获,太学仅有半月就会放暑假,这意味着期末考试临近,一些儒学课本是必须复习的。

至于那祥瑞为何传的那么快,又有谁在后面推波助澜,不用想也能猜到,无论父亲有没有授意,还是他的党羽自作主张,但一场大变革正在酝酿。

另外,玉米这件事,早在今春,王莽就知晓了,当时玉米收获的时候,王匡不相信对方没有收到消息,为何等到初秋才放出消息?

这是有深意的。

“要变了吗!”

回到太学,先拜见了锦,并将自己的封地一事出。

“汝可是得罪了什么人?”邓锦是儒士不假,但绝非腐儒。

凭借几十年的阅历,脑袋稍微一转,便想到了其中的猫腻。

王匡的食邑是有人故意的。

王匡听了先生的法,越加肯定,之前的猜测不错。

西海郡的形式,要比想象中复杂,羌人部落,朝廷,地主豪强,外加他这么一个空降的侯爷,原本不大的蛋糕便被分成了好几分。

若是遇事,朝廷一纸文书,他就必须乖乖的回到封地,如此看来,这爵位也是限制了他的自由。

如今看着指定他封地之人,难道与他有仇?那么远?会是谁呢?

请教了先生关于尚书的一些问题,王匡就忙着回到学舍进行复习,离考试还剩下不到十,拿到中等当然没有问题,当然谁不想拿到上等?

若是自己的成绩太低,不得在几位好友中沦为笑谈。

转眼十日过去,太学一年一度的秋试正式拉开了序幕,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射策”,“策试”,“口试”。

“射策”主要针对毕业的太学弟子,且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

“策试”就有点像后世的考试,也就是答题,最后用成绩进行划分。

至于“口试”,就是问答。

王匡等新进弟子进行的便是类似于“策试”的考核,试题先被封装,然后考试时每人会分发一个空白的竹简,笔墨自带。

等到考试钟声响起,监考的博士将题目摘抄在黑板上,由弟子作答。

为了防止有人作弊,监考是非常严格的,甚至每次考试,太学会从太常借一些人手帮忙,这次也不例外。

“对策防灾之法?”

王匡做了前面几道默写题,发现最后一题竟然是一片“作文”,关于防灾,他实在有太多可的,鉴于大汉的当前形势,防灾确实是一大重点,也不知道谁出的题目。

他摇了摇头,执笔慢慢写道:“汉兴,为吾弟子所欲也,夏冬之隙,多有灾变,吾之所恶也。今下……”

写完试卷,封存后交给监考官,秋试算是结束了,只等几后,得出成绩。

成绩的张贴在北宛门前,到是每个人都会知晓。

本打算约定文重等人去往庄子,哪知他和万顺要回乡,至于董宣这位工作狂自然而然的跑到上林宛,尽职尽责的照看着畜牧之事,最后只剩下景丹一人愿与王匡通往,虽几月前重新请了夫子,但他还兼职着王家庄子的教学工作。

结束完考试,王匡刚回庄子没几,便被一则消息给惊到了。

王莽开始改革官制和地方了!

他在三前上书分割长安,并设置前辉光郡和后丞烈郡。

这还没结束,紧接着,又上书更改了公卿、大夫、八十一元士官名、等级以及十二州名、分界等。另外,对于各郡、各封国的管辖区域,有的进行了取消,有的进行了新设,有的则进行了变更。注

王匡现在处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这种感觉很奇妙,有种见证历史的感觉。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