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章 乾宁军  经略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自从后汉帝国崩溃以后,天下大乱,群雄崛起,各国相继而立。

周国占据中原江北之地,北有燕国,南有楚国,巴蜀有梁国。此外,还有魏国,天雄等异族国度,可谓群敌环伺。

为了镇守边地,防御敌国侵扰,周国在边境之地,设下了诸多节度军府,总摄一地军政防御之事。

横海节度府,便是其一。

横海节度府直面燕国,乃是对燕作战的主力之一,下辖沧、棣、瀛三州之地,设有乾宁、高阳、义昌、定远四军,共计战兵二万一千人,均是精锐。

宁王杨淮,自杨洪被立为太子之后,便自请外出为将,其中大多数时间,便是在这横海节度府中。

虽说杨淮在横海节度府中,最高的的职位也不过是乾宁军主将,节度府副使。但以皇子亲王的身份,从军为将,数年光阴,足以将横海军上下,都深深打上宁王的烙印。

如今,杨淮解除军职返回京都,虽说已经有数年时间,但这印记依旧是难以磨灭。

此刻,距离太子遇袭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京畿之中,由太子遇袭案所引发的一系列风暴恶浪,随着尚书令卢庆之死,已经被渐渐的压制了下去。

但在这横海军中,随着卢庆自尽而亡的消息传来,真正的风波却才开始。

其实,自从宁王杨淮从横海节度府中被调离之后,在皇帝的授意下去,枢密院便已然开始着手削减宁王在横海节度府诸军中的影响,许多宁王的心腹将领,或者和宁王交往密切之人,都以各种理由被从横海节度府调离打散。

如今横海节度府中,包括节度使、长史、诸军主将,几乎所有的高层,全部都换成了和杨淮没有丝毫关联的将领。

但杨淮所留下的痕迹与影响,却依旧不可能被消去,原因很简单,杨淮为将时,施恩甚广,中下层将校甚至军卒,倾慕或者忠于杨淮的也是大有人在。

节度军府得上层将领可以更换调任,但这些中下层的将校以及最底层的军卒却是不可能全换了,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才是横海节度府的根基所在。

另外,杨淮虽被调离军队,回归京畿,但来自皇帝的恩宠却丝毫不减,甚至还要更盛几分。

而皇帝之所以要削弱杨淮在横海节度府的影响,其本意也不是要打压宁王,更多的是预防甚至保护宁王。

故而,横海节度府的高层虽然全都换了,但对于军中的倾向,却是依旧无法遏制。

现任横海节度使名叫朱执信,正是在杨淮被从横海军调走之后,从外镇调任过来的。

朱执信从军多年,也算是周军中的悍将。

其上任之后,没过多久,便配合着枢密院将整个横海军梳理了一遍,把和宁王杨淮关系密切的将领悉数调离,又将自己的心腹安插进来,如此方完成了对横海军的掌控。

但朱执信所能做的,也就只有如此了。

在普通军卒乃至中下层的军官中,宁王杨淮的威望依旧极高,特别是杨淮曾经担任主将的乾宁军,朱执信虽为节度使,却也没有办法。

乾宁军继任的主将名为陈思华,倒是有意肃清这种影响,而树立自己的权威。

只是宁王杨淮虽然离开了军镇,但却恩宠不绝,甚至于和太子分庭抗礼,这般势盛,陈思华也不敢得罪,更不敢采取强硬得手段来达成目的,只能听之任之。

以至于乾宁军中,许多中层的都尉、校尉,下层的旅帅、队正,都还是杨淮在任时的旧人。

这些人相互连结,互为帮扶,又一起遥奉宁王的号令行事,已经在事实上结成了一党,陈思华虽为乾宁军的主将,但因着宁王的关系,却也没办法下狠手真的约束这些人,甚至要反受其制。

乾宁军总数七千人,陈思华用了数年时间,用尽了手段,也不过收服了其中四千人,仍有近半数的军卒,无法直接掌控。

陈思华不过三十余岁,本也是一员意气风发的大将,到这几年下来,却感觉自己的心气几乎要被耗尽了,简直比在战场上和敌人厮杀还要困难。

原本的陈思华几乎已经快要认命,快要放弃了,只想着就这样吧,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的混过自己的任期就好。

但京畿之中传来的消息,却让陈思华在看到了机会。

太子遇袭,宁王首当其冲被卷入风波之中,便是风头再盛此刻怕也要先盘着。

而宁王的状态,传回来便也是宁王杨淮那些旧部们的状态。

宁王自己都要为了避嫌而隐藏锋芒,那他这些旧部们,难道还能在此时张扬不成?

陈思华当即便又施展起手段,开始了试探。

当然,宁王一日不倒,陈思华便不可能采取强硬粗暴得手段。不过,除了直接粗暴的将宁王旧部解职这种手段之外,较为平缓的手段也有很多。

其中最好用的,拉拢和掺沙子。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