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他面前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力道了。
所以他能够轻松的拨开。
在雁门关戍边为将十数载,他倒是已经习惯了。
鲜卑的秋季骚扰,又来了。
每年到了秋收的时候,北面的那些鲜卑部落如果遭了灾,便会南下想通过雁门关,去郡中掠夺。
但是在雁门,一直有一种怪圈循环。
小部落打不进雁门关。
大部落不屑于打雁门关。
但是小部落会跑来打雁门关博取一线生机,大部落则是更喜欢在幽州玩。
值得一提的是,刘虞因为某些公事,被罢免了幽州刺史,又在去年秋天被调到了甘陵国当国相,如今已经成了宗正,代替了之前给刘备查宗谱的宗正。
而顶替刘虞上位的新任太守郭勋,则是上任没多久就被广阳郡的黄巾军杀掉。
要知道郭勋手里可没有刘备这种猛将兄,而公孙瓒在刘虞调走之后,重新接任了涿郡太守,也不听郭勋的使唤。
所以如今的幽州,倒是鲜卑人的欢乐场。
只要是不靠近公孙瓒,不被公孙瓒逮到,他们在幽州就还算是自由的。
所以雁门关的防守压力,大多都被幽州分担走了。
而鲜卑并不是一个很团结的民族。
许许多多小部落并不想被吞并,而幽州有着一个公孙瓒在,小部落入侵幽州,大多都是直接被公孙瓒一口吃掉。
与其必死,不如试一试打打雁门关。
这个看起来有些破败的百年老关,或许更容易啃下来一些。
对于小部落来说,雁门郡再穷,他们也能吃饱喝足过完这个冬。
张通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依旧淡定。
因为这种仗,他已经打了一辈子了。
这次进攻的小部落,应该也是出了个实力超群一些的勇士吧,或许是善于骑射。
刚刚那一箭,就是对自己下的战书。
雁门关奇险。
城墙上可以一览无遗。
再隐蔽的夜袭都会被发现,不如光明正大地开打。
看着逐渐逼近雁门关的部队,张通预估了人数。
近五千人。
看来也不算是小部落了,五千能战之士,确实有能试一试雁门关的资格。
雁门关如今,有八百守军。
看来今夜又不用休息了。
张通从身后抽出了一把长柄大刀,架在了城墙上,又让人取了一副弓。
他们张家的传统艺能,就是耍大刀,射射箭。
.
.
.
【ps:今天有点头胀,动作慢了些,今天重新查阅了不少资料,确定下来了幽州的情况。184年春夏幽州爆发的黄巾之乱的初期,还是刘虞当幽州刺史,然后刘备走后刘虞离职,应该是因为黄巾的事情吧,随后郭勋接任,再广阳郡和广阳太守待一块,被黄巾军杀了。
184年,黄巾起义。广阳郡的黄巾军杀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
刘虞在被罢官之后没多久,在黄巾之乱中后期,也就是184年秋天,接任了朝廷委派的甘陵相,任务是恢复民生,而原因也是之前刘虞在幽州当幽州刺史的时候,政绩不错,被百姓爱戴。而在当地恢复得不错的情况下之后,刘虞被调回去接任宗正,时间差不多是185年。随后因为郭勋被杀,幽州刺史的职位空悬,直到187年,张纯作乱,刘虞跑回去当幽州刺史,然后在188年,直接以幽州刺史的官职去升成幽州牧。
而对于很多读者误以为的刘焉当的幽州刺史的问题,我也特地仔细重新查阅了一番,刘焉一辈子都没有到过幽州,他是江夏人,距离幽州最近的也只是当过一段时间的冀州刺史。
刘焉的个人履历是: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后任益州牧。而文中这个时候是185年的秋季,刘焉应该是在朝中担任太常,而刘虞也跑去担任宗正,所以前任宗正其实可能就是刘焉,那给刘备找宗谱的那位就是刘焉了。
附上刘虞个人履历:刘虞的祖父刘嘉曾任光禄勋,父亲刘舒曾任丹阳太守,刘虞通过举孝廉担任曹吏,因能履行职务而获升为郡吏,后因累积政绩迁为幽州刺史,刘虞任幽州刺史期间,在鲜卑、乌桓、夫余、濊貊等外族间有崇高威望,随时朝贡,不敢侵扰,百姓传唱歌谣赞颂刘虞的功德。后因公事被免官。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黄巾军攻破冀州诸郡,朝廷任命刘虞为甘陵相,前去安抚灾荒后的百姓,以俭朴为下属榜样,不久升为宗正。
而在188年,朝廷重新让刘虞接任幽州牧的理由是刘虞在北地素有威望,这种威望是作为一种幽州本土晋升起来的名士的威望,所以在之前所些的刘备接的是刘虞的招募令,而不是刘焉的招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