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乃以将军吕崇贲代还”。
事实上,儒者、文士不能统兵只是一种刻板印象,并不表示在当时全无例外。武人轻视文饶军事能力是唐朝后期出现的普遍现象,但这种态度有时反而成为招致失败的原因,一位在德宗朝被誉为“有将帅材”的文臣樊泽也有类似的状况。樊泽于建中元年780年试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而入仕。他生长于河朔,既有武艺,又好读兵书,因此“朝廷以其有将帅材,寻兼御史中丞,充通和蕃使”。
也就是,朝中的执政者虽看重其军事能力,却未派任军职,而是命他出使吐蕃,处理两国会媚相关事宜。因此,樊泽虽具有统兵的能力,终其一生,参与军事任务的机会仍然有限,仅在山东南道节度使时,领军参与讨平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之乱,并立军功。由此可见,个别的文官虽具有处理军务的能力,仍无助于改变武官对兵权的专擅。
自安禄山叛乱以来,武将的擅权削弱了朝廷对地方军、政事务的控制。朝廷威信的减弱,成为严重的正治问题。
朝中的主政者对武将有所猜忌,任命朝中高阶文官执掌军务,就成为维系朝廷统兵之权的象征。杜佑就特别强调“出将入相”传统对于国家安定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