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9章:送给最后的自己(终章)  战炮岁月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自闭。

“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姚江生出现在第二辆东风运输车的车尾,面对一连退伍老兵,他眼眶噙泪饱含深情地说,“记住我们榴炮一连的连魂一个人只有为这个集体争得荣誉的义务,而没有抹黑的权利。不管你们将来在什么地方生活,也不管你们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两句话绝对会让你们受用一生、受益一生。你们记住了没有?”

“我们记住了,指导员。”车厢里的人齐声回答。

“我祝你们一路顺风!”姚江生抬手敬礼。

车厢里的人纷纷还礼,梁荆宜看到姚江生抬起了左手,那是在拭泪啊!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两句诗,大抵也就是在这么个环境下给整出来的。

驾驶员踩下油门,车子开始提速了

梁荆宜注意到,围墙上刻的“战争之神”那四个大字,被红色的油漆粉刷一新。

在初冬阳光的照射下,它们既显得耀眼夺目,又折射出在历次决定战争的胜负中,它们那无与伦比的自豪感。

他心里暗想,下一批新兵入营时,还会不会继续问班长:营区大门口围墙上刻的“战争之神”四个大字,它们到底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而班长是否会和自己的老班长宗儒麟一样,悠得自得地跷着二郎腿且又一脸自豪地告诉新兵蛋子们:“战争之神”指的是火炮,在战场上,火炮就是“神”,而我们这些人呢?就是操作“神”的人。

记得当新兵时,他实在想不明白,宗儒麟为什么在吹完火炮是“战争之神”的牛皮后,脸上会露出那么一副得意洋洋地表情。

直到后来,他当了班长,新兵也会问他同样的问题,自然而然,他也就明白了这个问题,并不是想像中的“吹牛皮”那么简单。

再见了,“战争之神”!

车子经过三岔路口,他朝老虎山方向敬了个礼,就算是正式道别了。

车子驶上了环团公路,眼前那熟悉的营房、营区大门岗边上的那颗高高的水杉树,道路两边的鱼塘等等在视线里变得越来越越来越模糊,直至慢慢消失。

而车厢里坐着的十多个人,安安静静的,明明睁着眼,却个个仿佛睡着了一般。

梁荆宜闭上了眼睛,五年的部队生活,犹如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浮现在他的眼前。

十七岁那年,他为了追寻梦想,而来到这里,并为之努力奋斗二十二岁,他带着成熟和稳重,从容地选择离开。

这五年,不管有没有追寻到梦想,他都觉得,值得了。

十点十分,郭坑火车站。

师里的宋政委正亲切地跟先期到达的退伍老兵们一一握手。

当人员全部集合完毕后,宋政委给全师最后一批退伍老兵们作了动员,并送出了祝福。

他说:你们完成了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即将整装待发、退伍还乡,迎接属于你们人生当中的第二次战役,希望你们顺利实现人生的第二次腾飞!

紧接着,全体退伍老兵整齐列队,由宋政委起头,最后一次唱响“师师歌”。

战争考验我,血染军旗红。

首战震胶东,扬名济南城。

渡江南下打先锋,解放战争立大功。

我们是光荣的师,代代出英雄!

代代出英雄!

雄师震东南,卫国为英雄。

面向高科技,苦练出精兵。

应急部队担重任,时刻准备打头阵。

我们是光荣的师,威武筑长城!

威武筑长城!

听从党号令,忠诚为人民。

发扬好传统,争取新光荣。

五条要求记心上,三化建设当标兵。

我们是光荣的师,胜利向前进!

胜利向前进!

欢送老兵的队伍,大多都是师直属单位的,文艺队的战友们正热情地吹号打鼓,梁荆宜用目光努力搜寻一个熟悉的面孔韦小羽,这是当年新兵四班的兄弟,后来去了师文艺队学吹号。

遗憾的是,目标并没有出现在他目光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呜呜呜”,火车鸣笛,缓缓进站。

火车站广播通知:请湖北、河南、山东方向的退伍老兵准备上车,其它省份的退伍老兵在站台继续等待。

榴炮一连的退伍老兵们在这里作最后的拥抱告别。

梁荆宜上了731次列车的第35号车厢。

35号车厢里坐了将近一百人,炮兵团湖北籍的有五个退伍兵,榴炮一营有两个,另一个是来自仙桃的胡抄,他坐的位置和梁荆宜是面对面。

平日里,湖北籍的战友参加团里集会,见面了也互不相识,如果不是一起退伍,恐怕也不会知道大家都是湖北人,都是于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七日坐同一列火车到的。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