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6章 你很不错  大明王朝1624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怀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情,在家休息了一天,李沅先是进宫面圣谢恩。

见不见他是看皇帝心情。

显然朱由校对他感观印象还不错,或者说对李沅半年解上来三十万两银子很满意,要知道去年一年贵州省缴上来的银子是一万八千两。

整整一个省啊,虽然说贵州是府县少土司多,但一省不足两万两也太夸张了点,算上朝廷支出的大小官员俸禄、卫所饷银……这个时候的边陲卫所早就不是自己种田养活自己,九边有京运年例银,贵州同样也有。西南要随时防着土司叛乱,驻军的任务不比九边轻多少。

这么一算起来,纯计较银子的话,朝廷在贵州一省是亏打发了。

两相比较,就更显出李沅的可爱来了。

钱,是个好东西啊。

现在朱由校对这句话越发感受深了。开国的太祖皇帝定下三十税一的超低税赋,原意也许是体恤百姓,朝廷按需征税。但朝廷的“需”哪里会是一个定数?遇到天灾人祸,朝廷必定入不敷出,想要扩充疆域,也必定力不从心……朝廷的财政根本就没有为你发动军事扩张准备预算。所以,明朝的版图只会越来越往回缩。

加上皇家贵戚的田产不纳粮,官绅不纳粮……姓朱的越来越多,科举累积之下,官绅也是越来越多,那么纳粮的人,需要纳粮的田亩越来越少。

大明朝的财政,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所以,后面搞出来一个“三大征”,辽饷、剿饷与练饷。辽饷还好说,从一亩九厘一直征到一分六,但农民还算过得下去,理由也还算正当,面对建奴威胁,关乎整个大明所有人的生死存亡嘛。但后面的剿饷与练饷就纯粹是搞笑的骚操作了,这两项全是后来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要筹措军费而加派的。

农民活不下去才起来造反的,所以朝廷要加重对农民的压榨,加速地把还没造反的农民往造反的路上逼?

这么骚的操作,造反的队伍越剿越多就一点不奇怪了。

大明朝没钱了,想要开源,除了把最底层的农民往死里压榨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所以,朱由校之前听到李沅想在江南开海捞银子,他会那么爽快地同意。难得啊,大明朝能有人想到另外的来钱门路,还是在没有得罪万万得罪不起的“尊贵”读书人的前提下。

上海市舶司一年时间步入正轨,半年就能解上来三十万两银子,他也深为满意。原来还担心,李沅实在是年轻,怕他在江南打不开局面。现在看,是自己多虑了。

“李沅,你很不错!”朱由校见到李沅,第一句话就定下了基调。

李沅从朱由校的话语张红丝毫感受不到王恭厂爆炸事件和小皇子夭折对他的影响。他还是那么轻松惬意……心思“单纯”,只需要考虑自己开心的人果然是会少很多的烦恼。

这种胡思乱想不会表现在李沅脸上,他还是一副感激皇帝知遇之恩的模样,诚惶诚恐在下面回话。

“臣下远去南直隶之地,时刻不敢忘记陛下擢升之恩,殚精竭虑,深怕有负圣恩。幸有朝中魏公公和诸位大人指点迷津,臣下在松江不辱使命。”

魏忠贤在边上听得也笑脸如菊花绽放,仿佛松江的一切真是他遥控指挥一般。但心里暗暗在想,这李沅年纪轻轻就八面玲珑,是个可用之材,但也要谨慎提防。听说一回京就去孙承宗那去了?倒也是个念旧的君子,不是哪些个墙头草一般的小人。

在宫里见李沅一面,也就是温言勉励几句。

大概意思就是,以前干的不错,后面,继续加油好好干吧。

很快朱由校就把李沅打发了出去。

李沅在乾清宫大概探看了一下,也没有什么木工现场的痕迹啊,说好的木匠皇帝呢?

“恭贺魏公公进太子太傅。”

魏忠贤把李沅送到午门口,这是很高的待遇了,一般人哪能劳动魏老阉亲自来送?李沅自然是表示感谢,魏忠贤今年刚刚因为锦宁大捷,进封了太子太傅,在他长长的尊贵封号上面又添上了一笔。

魏忠贤微微一笑:“也要感谢李大人对辽东饷银的支持。”

魏忠贤能领这一大功,捐助支持辽东军饷自然是最重要的理由,他又不带兵打仗的,所以说感谢李沅的支持并不是客套话,李沅抄了崇明千户所送来了一笔银子,前两月又运来了市舶司上缴的二十万两银子。

李沅“行贿”的这些银子一点负担都没有,又不是送钱给魏忠贤自己享用,那太低级了。送钱去支援辽东前线,虽然是帮魏忠贤买名声的事情,但这比魏公公名义捐献的银子,辽东那些人还真不敢贪墨,司机使用的效果比李沅去捐,比国库拨用都要实在有效得多。

李沅先是谦虚一番,马上也干起了低级的事情。

利用用衣袖里拿出一个小物件,是一个巴掌大的红珊瑚,珊瑚虽然来自海外,但也许并不得不稀奇。但这件东西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