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5章 图们江口立碑  大明王朝1624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进入鲸海,李沅让船队尽量靠西行驶,尽量不引起倭国不必要的恐慌。毕竟,现在并不是征服倭国的时候,也没有太大的价值。

鲸海之上,也是有一些渔民打渔的,也许是山区北岸的朝鲜人,也许是建奴野民。他们见着从而降一般的大船,都会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

对于海上的渔民,全部虏获送入琉球,但有反抗全部击杀,现在还不能有大明军队进入鲸海的一点点消息传到沈阳去。

此刻的图们江,还是一片荒芜地。

江口江滩乱流,不像是经常行船的样子,两岸丛林密密叠叠,远处可见依稀炊烟。

就是这块地方啊。

现在没有铁桥!江口没有清理,但能行大船。

到了江口,李沅一边命人去探看里面的情况,大船能行深入多远的陆地。

女真分三大部,从南至北大约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图们江原先大致在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交界混杂的地方。现在建奴基本已经迁往辽河流域,还留在图们江两岸的不会是八旗的人家,要么是这里位置太偏,被遗忘的“野人”,要么是海西女真甚至野人女真迁过来的。

李沅吩咐曹变蛟带人向前探路,如果沿途发现的“野人”,尽数掳走,为了防止万一,还是要采取措施,该下杀手的也毫不手软。

自己让谢宝庆带了一个旗的卫士上岸,江口的最大的一片沙洲上,李沅命人竖起一座石碑,上书:“大明国土,大兴十一年五月,大明内阁次辅李沅立。”

尽管手下墨洵等人有些奇怪,这里又不是狼居胥山或者其他什么标志性的地方,李大人在这里立碑干嘛。

但李沅也不好解释什么,反正碑立好了之后表情显得非常满意。

这块石碑立在这里,哪怕沉到江里,也总有挖出来的一,希望能有未来的某一成为我们要回出海口的一个证物吧。

从图们江往里走,江面开阔,江水也较为平缓,但往里行进百里左右,大船已经不好行了。

李沅决定在这里设立补给基地。之前李沅在兵部职方司的库房里,找过已经快霉烂的资料。原来在洪武年间,还在图们江沿岸设立过营房哨站。

经过两百多年,这些早已经被废弃的哨站,怕早已经是湮没在野蛮生长的自然之中,但应该还能找到一些大致平整过的地方。

朱元璋时期设立的这些哨站名字很有意思,有名字稀奇古怪的塔温、毛怜站、弗出站、奚关站,大约是方言的音译,另外两个叫南京站和通州站,实在让人没法不深刻。

就“南京站”吧,李沅让人把辎重大本营设在这里。地大致是平的,除去杂草,挖好沟渠,新建了简易的码头和仓库。

从松江到“南京站”,真是够有意思的了。

修整了两,让秦翼明率领三千人先行开路,李沅准备了大致的行军地图,交由秦翼明,从“南京站”往正西方向前进,大致就能走到沈阳。

三千石柱兵开路,大军紧跟其后,因为多有深山老林,李沅这次随军带了两百大夫,除湿驱虫的草药若干,也随军前校

之所以这次带了两万石柱兵,主要是看重他们的山地作战能力,从图门江摸到沈阳去,这一路上主要靠他们。

还好在夏,关外之地温度也很高。

大约走了十余,又遇到一条大河,这就是松花江了,从松江到松花江,有意思。

松花江原来名字桨宋瓦江”,但听起来好像并不太雅,在宣德年间就改成了松花江。

松花江两岸多是平地,土壤肥沃,不像图们江多山,到了松花江附近,明显感觉出人烟开始稠密起来。

稍一“打听”,已经是建奴零散的部落。建奴其实还是奴隶社会,大大的部落,其首领差不多就是大大的奴隶主,首领对部落内的男女老少享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在后世他们建立了清朝,所谓包衣奴才的法还长期公开的存在。

既然是建奴部落,那就不用客气。不用李沅下令,一路行去,大建奴部落尽皆屠戮,不留活口。

但总有漏网之鱼,很快,明军不知从哪里从而降,嗜血屠夫的做派由东向西传导到了大的建奴部落,慢慢地传到了沈阳。

皇太极已经带兵奔赴海州抵御关宁军,他的堂弟济尔哈朗、大儿子豪格带兵在连山关阻击大将军,多尔衮、多铎带兵在巨流河、十方寺堡一带抵御曹文诏、卢象升的漠南明蒙联军。

努尔哈赤的时代的四大贝勒,皇太极继承了汗位,代善臣服了皇太极被夺了权,阿敏被李沅在四城之战的时候杀掉了,莽古尔泰死的不明不白,死后还被冠以谋反的罪名夺了封爵……现在建奴是皇太极唯我独尊,倒也调配有方,面对明军三路的压力,兵来将挡,应对有序。

西面面对漠南都指挥使司的大军进攻,主动收缩战线,蒙古科尔沁部、海西女真叶赫部主动后撤,撤到了长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