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饥饿营销  律令大明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得到了老爹的财力支持,李之弘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第一步,就是要建造工坊。为方便以后的扩大投资生产,这个工坊可以前期少生产,但一定要具备后续扩大的可能,因此选址就成了关键的问题。

李之弘对工坊的设想是,以后要能够集生产火碱、肥皂、玻璃、水泥、香水、松花蛋、果酒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基地,要能够带动周边产业,形成产业聚集优势,依靠煤炭资源发展壮大,近可抢占凤阳府内市场,远可将产品售至江南苏松等地,待形成产业规模,就在大明境内各处设厂生产,进一步占领内需市场。尤其是北平,那可是三十年后的大明京城,自己暂时可以不考虑,但一定要有布局。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李之弘将厂址设在了后世淮南市公山区的肥皂厂处。该厂现在虽早已落败,但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与邻近的水泥厂、煤炭矿务局可是给市里贡巨额财税的大户,李之弘的打算,也是在重现后世家乡的辉煌。那里地处公山脚下,后世邻近的水泥厂也在附近开挖石头和岩盐矿,制取石灰和盐卤,原料充足可自给;地势平整,东边二里处就是从县城蜿蜒至此的清水河,水源充足有保证。至于自家的油坊,是自种的花生和芝麻进行榨油南宋和元朝早有中国人用花生油的记载,而芝麻油在张骞通西域后就已出现,植物油渣也算充足,实在不行也可以到其余乡绅那里求购,惟一让李之弘有些犯难的就是动物油了。

大明鼓励农耕,禁止私宰耕牛,而且江淮一带也不适合放牧牛羊,大规模制取牛油羊油很不现实,只能考虑猪油,或者说“豚油”。相传朱元璋禁止民众吃猪肉,说是犯忌讳。不过传说毕竟是传说,朱元璋可是爱民如子,有次两广进贡上好稻米,其品尝后非常喜欢,本欲使人进贡,唯恐伤民力,就讨了种子,自己在宫中种植。如此勤政爱民的好皇帝是不会为了自己的一些忌讳就破坏民间生产的,因此在洪武年间,老百姓是可以放心吃猪肉的。

而且生猪养殖技术在南宋时期就已成熟,即那断子绝孙的一刀可以让猪猪们安心吃饭睡觉,脱离低级趣味专心长肉,出栏出肉率非常高。洪武年间的养殖也是很多,只是在毛集乡较少,都是有余钱的人家自己养的,自己制取猪油很不划算,只有购买了。而自己前期三个月,生产肥皂至少七万五千斤,所需猪油起码得有十万斤,如此巨大的购买量,估计县城都不够,还得去寿州城。

关于明代的猪油价格,一直缺乏明确证据,但根据明末的一些史料记载,大抵可以知道明末的食用油价格及其波动状况。如在崇祯末年,苏州一带的油价突然猛升,达到每斤70—0文钱,让时人感到“大为可骇”,由此推断,猪油价格在每斤50文以下。而考虑洪武年间中后期,人民生活逐渐稳定趋向繁荣,油价应当更为低廉,估计每斤30文左右当属合理。李之弘也是按照这个数字估算成本,而且如果自己大量进货,成本还可以进一步下跌。只是如此巨大的生意,还要保证长期货源,必须寻个可靠的供货商,李之弘自己也没有头绪,只有找刘二宝去探个究竟了。

刘二宝这些天都是乐滋滋的,一想到李大少爷和自己的约定,就喜不自胜。奶奶的,果然是文曲星下凡啊,居然有这么神奇的物件和挣钱的生意,只要把握好了这次机会,那以后自己的明面的牙行还有暗地的兰帮,那可就有的发了。

正在暗自乐呵流口水,也不顾旁边胡三和其余手下那诧异的眼神,突然自家店铺进来一个精壮汉子,还背着一个大包袱,不知装的是什么。胡三也不顾老大是痴了还是呆了还是傻了,连忙迎上前去:

“客官,请问是看房子,还是买下人,还是要买地啊?嗬,咱们这里一贯服务到位,保您满意,您看这边,您,您请看这边......不是,客官您别盯着我看啊,您是要?”

“我找你们掌柜的,刘二宝!”

刘二宝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顿时怒了:奶奶个腿,老子在县城也是一号人物了,还特么居然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不想在这地面上混了是不是?说罢怒气冲冲的奔了过来,正要给那汉子一个教训,看清了来人,想起了自己曾经见过,顿时不由自主感觉自己的骨头轻的不足二两,谄媚的说道:

“哎呀呀,可是李大牛兄弟当面?一定是李公子叫小人有要事,嘿嘿,小人这就随李兄前去拜访。”

“无需如此麻烦,我家少爷就在店外,迎进来即可,不过,注意不要声张!”

刘二宝连忙点头称是,叫了胡三出门迎接。不消片刻李之弘进了店铺,不动声色的随刘二宝进了密室,刘大牛背着包袱也随之进入。

“刘掌柜的,本公子此次前来,有两件事情要请你去办。第一件事,我们的肥皂产业需要购置大量的荤油即猪油,我想你应该知道县城或者府城哪里,有上等且低廉的荤油吧?”

刘二宝哈哈一笑:“公子这算是问对人了,小人的兰帮别的不会,就擅长打听消息。至于这荤油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