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无耻神韵  律令大明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位“常老爷子”叫常青滕,是郑国公常茂的一个远房侄子,不到三十岁,却面相苍老,看着都要奔六十了。就这位的尊荣和气派,上了街少不得要有人拱手连称老先生,更是有不少论年龄可以做常青滕父辈的人物一口一个“老兄”的叫着,可见其之悲哀无奈。

这位常年跟在郑国公身边,是其得力亲信,去年底李如斌派人将云洛郡主送回京城后,也托人给郑国公带去了一封信,言明自己的打算和煤矿未来的发展,并决定把潘集乡煤矿的大半股份送给他。常茂大喜过望,决定就派自己的大侄子前去开矿,替自己守着产业。

“常老爷子”来到李家庄后,李之弘差点都要上前给他行长辈礼了,还好被李如斌一把拉住了,一本正经的告诉自己,这位老爷子要称呼世兄。李之弘捧腹大笑,这位却无比懊恼,连声说被识破了,没能在自己身上讨来便宜。两人年龄相差不大,却是意气相投,迅速结成了好友,但在外人看来,颇有些“忘年交”的意思。

此时常老爷子哈哈一笑:“我说副董事长啊,你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自家的产业搞得红红火火,可别忘了潘集煤矿也有你三成的股份呢。”

李如斌笑道:“我说大侄子啊,我们李家也开了毛集煤矿,你的问题我能不知道嘛,可这才几个月时间,你就想把这么大的一个矿理出头绪来,可是不容易啊。”

之前按照李之弘交代的“天书九卷”之地理卷,李如斌聘请专业矿工,顺顺利利在潘集乡、大通镇、谢集乡等处找出了不少矿藏,并意外发现在八公山脚下的毛集乡煤矿,品质储量堪称一绝。由于资金和人工限制,就在毛集乡和潘集乡两处开了煤矿,其他地方暂时不动,消息也严密封锁。

采矿,即便是在当代也是人员密集型产业,更别说大明朝了。李之弘深知这一点,但也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在开采设备和煤矿管理上面下点功夫,保证矿工的安全,并斥巨资修建了矿工生活区,提高月钱,借此吸引更多的劳力,但一时半会儿也没有多少成效。现在两个煤矿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矿工稀缺,劳力明显不足。

三月初淮水下游泛滥,有上千流民逃难于此,都被李如斌和常青滕招了过来,就这仅能刚好保持每天的底线产量,也就能满足自家产业生产的燃料需求和周边府州县的民用市场,想要提高除非雇佣更多矿工。而自从去年年底蜂窝煤炉出现之后,尤其是在陕西救治了数十万灾民,蜂窝煤就开始在大明流行,需求甚多。可制作方法除了工部,也就李之弘这里掌握着。工部那里有锦衣卫盯着,不敢把法子散出去,因此突破口就只有李之弘这里了。不少北地的富商前来拜访,想要出资购买,甚至是参股,都被李如斌拒绝了。

李如斌的理由绝对充分:天书里面的法子,是你花几个钱就能买到的吗?想用?直接来买我们家的蜂窝煤好了。可现在蜂窝煤需求甚多,自家的产量又上不去,客商怨言甚多,但李如斌知道,自家产量低是一时的事情,可要是把法子透露出去了,那就砸了饭碗了。

要说吸引庄户来挖矿?李之弘要是敢有这个想法,县太爷马上就要上门和自己说道说道,再说自己也不敢啊,万一耕地的人少,种出来的粮食不够,到了秋收有饥荒算谁的?

李元试探性的问道:“要不去求一求老父母大人,请他在附近的州县放出话来,如果有流民的问题解决不了,就统统送到下蔡县来,我们包收。”

李如斌皱起了眉头:“这个法子好是好,就怕到时候口口相传,许多佃户不种地了也要跑过来,那附近州县的地主乡绅们还不把咱们恨死了。还是和气生财,咱们刚起步,能不得罪人就别得罪人。”

李之弘点头道:“还是董事长考虑周到。我倒考虑了一个方法,但要实施这个法子,陛下不点头肯定是不行的。”

常青滕好奇的问道:“什么法子?”

李之弘肃然道:“堕民。”

大明立朝后,朱老大将蒙古贵族贬为了堕民,与此同时还有被他打败的陈友谅、方国珍、张士诚等部属,数以十万级,大多生活在浙江绍兴一带。现在这些人大多是“堕二代”,早就没有了当初父辈们战场拼杀的血仇大恨,有的只是想苟延残喘,好好活下去的愿望。然而这些堕民不允许与良民婚配,不允许科举,只能从事婚丧喜庆杂役等事,习惯了别人的白眼。但他们也是人,也想吃好穿好,也想子孙后代不必像他们一样艰难的讨生活。

常青滕了然:“如果,这些人能够为我们所用的话,只要能够提出好的法子管理,那么矿工缺乏将再也不是问题了。但,要怎么和陛下说呢?要不我会回信拜托一下国公爷?”

李之弘摇摇头,开什么玩笑,让常茂这个二愣子去说?历史上的明年,常茂和冯胜去征讨纳哈出,纳哈出请降,但在受降仪式上因为一些风俗礼仪问题发生了纠葛。常茂当时喝的醉醺醺的,二话不说,提刀就砍向纳哈出,差点让纳哈出再次反叛。朱老大大怒,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