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惊天巨响  律令大明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哦?是哪三样东西?”蒋先好奇道。

“你先看看这个,”李之弘从崭新的办公桌的抽屉里取出一支匕首,蒋先看到后眼睛立马就亮光了:这把匕首,刀锋闪着寒光,正中有一定角度的凸起,刀尖甚是平扁。蒋先顺手拿起来,熟练地甩了个刀花,然后对着门轻轻一掷,刀身竟然直接没入门中。

“好东西啊!怎么造出来的?”蒋先惊喜地问道。

“先别急,你要是想要我分分钟就能给你造出来,这把送给你了,关键是制作这个匕首的钢。你可以拿它和你的佩刀试一试。”李之弘慢条斯理道。

蒋先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抽出身上的佩刀,对着匕首猛地砍了过去。只听“锵”的一声,匕首毫发未损,反倒是自己的佩刀崩出了几个口子。蒋先索性直接把砍坏了的佩刀作为对象,然后握着匕首狠狠砍了下去,自己的佩刀居然,直接断成了两节!

“这,这可是兵家神器啊,你,就这么送给我了?”蒋先不敢置信。相形见绌啊,自己那把绣春刀可是百炼钢,只能由陛下亲军才能佩戴,造价极其昂贵,可即便如此,也被这把匕首瞬间秒成了渣渣。

“这个可不是兵家神器,但这炼钢的法子,绝对是神器,也是我想要献给陛下的。”李之弘乐呵呵道,“马上不就要北征了嘛,我愿意献给陛下一个炼钢的法子,用了这个法子,每天至少可出熟钢数十万斤,性能远远超过百炼钢,可以制成轻便铠甲、骑兵马刀、歩军刀剑,还有重炮和火铳!”

熟读化工历史及其工艺的李之弘要提出来的炼钢方法,就是传说中的贝塞麦法,又称酸性转炉炼钢法,此方法在工业大革命时期,稳定提供了大量且质优的钢铁,可以规模生产,远远超过手工作坊的千锤百炼式的原始效率,直至后来被更加高效的平炉炼钢法替代。但酸性转炉炼钢法在炼钢史上的地位绝对堪比化肥史上的侯德榜制碱法。

李之弘又从桌子下面抽出了一长一短两支匕首,造工更加精细美观,锋刃也更为尖利。“这两把匕首麻烦你带给你伯父,当然,短的那柄是他的,长的那一柄是要献给陛下的。”

“可是,你光献炼钢的法子没用啊,现有的铁矿只能够满足日常所需,民间还供不应求呢,除非你再献一个铁矿,陛下才会高兴。”蒋先打趣道。

“嘿嘿,谁说我不献铁矿的?”李之弘狡黠的看着他。

蒋先仿佛被噎住了一样:“铁矿?你可别开玩笑啊,我刚刚就是跟你闹着玩的。”

李之弘装作奇怪的样子问他:“哦,我只献炼钢方法,却跟陛下说,哎呀陛下啊,为了北征大计,就让那些铁矿全力生产我们需要的钢铁,至于民间的需求嘛,就放在一边好了。你说陛下会不会让我提头来见?而且是说了提头见就不能饮鸩自尽的那种。”

蒋先糊涂了:“难不成,你真的有方法找到铁矿?可这得多困难啊,前朝要想找到铁矿那得费老大功夫了。”

“好了,你就别猜了,我说有就有,当然我会给小郡主写信,请她和陛下言明的。你只要把匕首交给你的伯父就可以了。”

“行,我信你,那么另外两件东西呢?”蒋先问道。

李之弘又像变戏法似的从抽屉里拿出了一个细长布袋,里面鼓囊囊的。蒋先好奇的接过来,发现这个细长布袋足有三尺长,布袋上面还有细绳,应该是可以固定在身上的。

“这是什么?”蒋先打开了布袋,一股面香味迎面扑来。“这个是吃的?”蒋先好奇的问道。

“没错,你抓一把试试,对了,这个东西非常的干,要就着水喝才行。”蒋先好奇的试了一下,入口很干,几乎要呛着他,赶紧喝了一口水,发现这个东西变成了糊糊,而且非常好吃,仔细品品,应当是面粉炒熟了,配上大豆、花生、盐等进行翻炒而得。吃下之后,马上就有了饱腹感。

“这个是,干粮?”蒋先很聪明地猜到了。没错,这就是当年志愿军爬冰卧雪抗美援朝的时候的口粮:炒面。因为便于携带,且极富饱腹感,而且容易就食,很是解决了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问题。

当然在当时美军占据制空权,大批补给送不上来的情况下,这种供应是无奈之举。但是这种布袋装满后,可足足供应一名志愿军战士一个月的口粮!李之弘将这个布袋进行了改装,变得容量更大,也更加容易固定在身上,非常适合明朝士兵作战转移行军。

“如果我把这种口粮装置献给陛下,提前准备好大量的口粮,到时候直接让大军自身携带,就不需要征发民夫长途运输了,就可以省下一大批钱粮,还能节省民力,如何?”李之弘笑道。

蒋先吞咽了一口口水:妈呀,这个李生员的脑子是怎么长的?还能想出这种法子来?真要是能够实施,这得省下多少钱啊!

“老弟,我真得叫你哥了,这个方法也太厉害了吧!陛下肯定会龙颜大悦啊!”蒋先高兴地说道。

“哦,还有这个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