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侯爷,新生  贞观求生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贞观二年,九月下旬,天气晴朗,偏热。

一大早,熙熙攘攘的朱雀大街上已人来人往。两个少年郎并肩而行,小点的那个跟没见过世面似的,左看看,右摸摸。好在路边商贩看那少年衣着华贵,定是大户人家,没有做声,任由那少年摆弄。

“好啦!还要去看进度呢!快走。”说着拉着那个少年往城门的方向走。

“本…我这不是第一次出来嘛,好奇了些。”说着那少年不好意思的挠挠头。

俩人出了城门,一路往东,往灞桥前行。

俩人站在灞桥边放眼望去,渭河以南连绵的良田,这些是别的地方的流民因干旱逃难到这里之后开垦出的田。这些流民有的在这种田,有的被程家的酒楼收下,做些打杂的活。更多的难民被格物司收留,在这渭水河边建房子。

一个人每工作一日,便可领到两个个竹条子。条子两指长,一指宽,上印“两个馒头”四个字。

自从上次李世民觉得李安适跟程家合伙的酒楼生意兴隆,赚钱也多,就把赈济灾民的事交给了李安适,用李世民的说法是“你钱又多,人又聪明,当然是你去啦,别看朕,朕的国库空虚巴拉巴拉……”,没办法,李安适只好让程咬金联系岭南的越国公冯盎,说要跟他做一笔生意。

冯盎对于鬼谷传人的话还是很感兴趣的,派来他的儿子冯威跟李安适密谈了一上午,没人知道他们在里面谈了什么,不过没几天,长安城里开了一家茶楼,牌匾上只有一个字,“雅”,据说,是当今陛下亲笔写下的。茶楼里面只买茶,新茶。以长相漂亮的侍女奉茶,动作优雅大方,茶叶用沸水冲泡,茶汤颜色透亮,入口先苦后甜,比煮茶更有滋味。

一时间无数文人骚客蜂拥而入,品着茶,吟着诗,颇有雅致之意。

“那茶楼的收益,你一文不取?”

“茶楼的收益五层给了冯盎,五层给了陛下用于换取那个牌匾。我只要粮。”李安适解答着李承乾的疑惑。

程处亮见李安适做生意没带上自己,颇为气愤。李安适便跟他合开了几家馒头店,作为赔礼。

冯盎的粮来的颇为及时。难民给李安适打工,酬劳是每天都能领到条子,再用条子去馒头店领馒头吃。这样,李安适一毛钱也没花,就得到了越国公冯盎的友谊,又平息了程处亮的气愤,最后空手套白狼,得了那一大片的建筑。

“你还没跟我说盖那些楼干什么?”

“那是我大唐腾飞的翅膀!”

“你到底要干什么啊?”

“我要在这开办一所学堂,我要教书。”

“那你哪来的学生?哪来的老师?”

“学生不用愁,各位国公家的次子,他们继承不了爵位,每天无所事事,我只需要跟陛下说一声就行,至于老师,前礼部尚书李纲,太子詹士于志宁,一代大儒孔颖达,这些就需要一点方法了。”李安适边说边走。

边上正在忙活的人中,有一个看见了李安适和李承乾,连忙跑过来行礼,“太子爷,李侯爷,您们怎么过来啦?”没叫错,侯爷,十四岁的侯爷。因为李安适解决了难民的麻烦,但是这只有一半的功劳,还有一半是水泥,茶叶只不过添头。

没错,这边所有的房子,都是水泥建的。李安适要建一所学堂,有人,有粮,但是没有砖啊!砖要钱啊!李安适不是抠,是节省。于是李安适想了许多天,好在穿越过来之后,所有的记忆都清楚无比,李安适把老家建房子的记忆在脑子里过了好几遍,才想起水泥该怎么搞,刚写了一个奏折给李世民,李世民就给他升爵位了。

李安适不清楚的是,水泥造价很低,又很坚固,真是神器。

“崔郎中不用多礼。”

“太子殿下,李侯爷,这鬼谷学堂还需半月,便可建好。到时,从长安到洛阳的官道就可开始修建了,用上水泥,那官道必是坚固耐用。”

要想富,先修路。老祖宗传下来的话,肯定不会错。

在周围逛了一圈后,两人起身回宫。

“承乾,皇后娘娘快生了吧?”

“是的。安哥,你说母后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啊?”

“男孩,温柔的男孩。”

“温柔?我那弟弟还未出生,你就知道他温柔?”难道我不温柔吗?

“鬼谷秘术罢了,还有啊,你不要觉得我过于关心你弟弟,你是太子,未来的皇帝,谁都抢不走你的太子之位,不要敌视你的弟弟们,要多关爱他们,未来你当了皇帝,还需要你的这些兄弟帮衬你。你的父皇也不希望你们兄弟之间为了一个皇位而起纷争。”

“我知道了,我不会去做那样的事情的。”

“你心里明白就好,因为你父亲的缘故,他更想看到看到你们兄友弟恭的样子。”

“那件事父皇不让我们提,但我和青雀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你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