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07章·议和拖时  穿在明朝当皇帝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说起来,宦官一切权力的根基都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太监的一切权力,都是依附于皇帝身上,想要宦官的命,建文帝觉得自己想要大动干戈的行为又是多此一举了。

摇摇头,将复杂的思绪挥之脑后,建文帝说道:“宣中书舍人觐见!”

建文帝宣中书舍人觐见为何事?

所为的就是拟旨宣布由景隆二号上任应天府守城大将军,统领那二十万京军。

我们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皇帝喊一声拟旨,然后便有太监拿出空白的圣旨,然后太监再携带着圣旨去传旨,但在现实中,太监并没有拟旨的权利,传旨也绝对不会由太监去传旨。

正统历史有明以前,拟旨的权利就已经被从皇权中剥离出来,秦汉时期由丞相代替,西汉后期,丞相制度已经被实际取消,改由尚书令代替拟旨和宣旨。

再到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分化了丞相的权利之后,其基本结构就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而在这个时代的明初,拟旨的权力随着朱元璋对帝国权力的集中,再度回到朱元璋手里。

但洪武年间,朱元璋禁止太监识文断武,自然也就无法让这些文盲书写他的口谕乃至传令,毕竟人家不识字,让人家去宣纸,不是失了皇家颜面?

因此这个拟旨和颁旨的职责,就由外廷的中书舍人来负责。

而这些中书舍人,就相当于后世的国办和具体办事秘书的集合体。

中书舍人所在的大殿,不管什么时候都有舍人在值班,因此太监一来传令之后,几位中书舍人很快就来到了乾清宫面圣。

不过建文帝等得也是够烦的了,紫禁城的占地面积怎么也有一百多万平方米,光靠人两条腿走路,不是瞬息之间就能到达的。

这其中这段时间差,建文帝跟一溜太监,就是大眼瞪小眼。

终于,太监来传,中书舍人到了。

“拟旨……”建文帝一声令下,中书舍人挥笔疾书,之后建文帝接过玉玺,狠狠在中书舍人拟好的圣旨上盖下包含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个大字的印章。

由于景隆二号就在乾清宫御书房里等接旨,传旨的过程就直接简化了,景隆二号接过圣旨,恭敬的叩了几个头,就携着前往大军传旨的中书舍人离开。

大明帝国,紫禁城,乾清宫,御书房。

景隆二号虽已离开,但建文帝还在。

勤奋的建文帝,闲着无聊,便复看起了御案上那厚厚一叠的奏章。

奏章,就是朝廷大臣和掌管全国各地的封疆大吏们上呈给皇帝批阅的书面文件,里面的内容五花样,像是述职报告、工作报告、弹劾谁以及被谁弹劾后的自辩又或者说本地发生了什么事,找到了什么宝贝,要将什么呈给皇帝之类的数不胜数。

有明一代,奏章又叫奏疏、表疏、奏本、奏札。

清朝后这个供皇帝与封疆大吏交流的传递品的名字就变成了奏折,只不过不管名称如何变化,它都是一样的代表着皇权通行全国的产物。

建文帝审了好几本奏章,发现里面的内容都好鸡儿扯淡,没有一点儿正事。

你看看,十本奏章里面有本的内容是在给建文帝请安,另外两本一本说今天没有下雨,一本说昨天下雨了,今天天晴了。

这不是玩呢,十本奏章里只有两本讲正事?

问题的问题是,你还不能不看,毕竟谁也不知道某时某刻会不会就有需要看的奏章包含在这些无用奏章里面。

这会儿的建文帝觉得,内阁制度的存在,的确很有必要性。

建文帝可不想成为一个没有自己生活,时时刻刻都被政务拖住,到死都在批复奏章的机器人皇帝,他想要潇潇洒洒,自由自在

看来,内阁的设立,势在必行了!

嗯……等景隆二号击败了燕军,保证了京师的安全之后,就把设立内阁这件事提上议程吧。

·

离开皇宫,景隆二号回到国公府带上自己的近千家兵之后,来到了京营。

京营是守备应天府的京军中的最大一支军队,兵员将近十五万,从明初到明末,一直都是明王朝的主力军之一。

景隆二号来到京营部,召来了各级将领宣旨,很快就掌握了这支京军中最强、最大的军队。

现时距离太祖奠定中原已有三十余年,天下承平日久,久居安稳之地的京营,在这三十多年间,不可避免的遭到花花世界的腐蚀,战斗力出现减弱。

但尽管如此,作为国都的守卫力量,这支军队无论是在装备还是待遇上都是远超其他地方军队的。

无论朱元璋还是建文帝,都很注重京营的建设,毕竟这是守在自己身边的军队。

在掌握了京营之后,景隆二号又派人召集了十一卫、骑军主要将领来京营部见面。

明初南京军事力量分三股,一股是京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