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35章·几件蠢事  穿在明朝当皇帝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急件要立即处理,而缓件奏疏虽然可有可无,哪怕一直不看也不会太影响朝廷运转,但奏疏毕竟是奏疏,里面代表着臣子们的需求和想法,他也不可能真的一点都不看。

刚给建文帝磨完墨以便建文帝亲笔御批奏疏的甄美人,乖巧的又拿起几份奏疏,轻声地给建文帝念起了奏疏内容。

听甄美人念着念着,建文帝又听到自己认为需要亲自审看的奏疏,于是伸手将甄美人手中的奏疏拿了过来。

手里这份奏疏是由礼部尚书陈迪发来的,陈迪在奏疏中表示,建文帝登基之后要求全国各府县地名恢复古称的大制,现在已经彻底完成,哪怕最边远地区的小县,也在该县志中找到了合适的古称。

建文帝摸摸下巴,经由这份奏疏,回忆起了前身所发的这个蠢得不能再蠢的瞎折腾国家的命令。

建文帝下令,把全国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府县地名,全下令改了个遍。

比如大的府名改了,低一级的县城也得改,县城改了,低一级的卫所也要改。

改来改去,以至于到后来常住此地几十年的当地居民都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叫什么了。

地方官署所用的章都来不及刻,就又换了称呼了,平时的时候或许觉不出什么问题,但是一到非常时期战时,水灾旱灾时,就非常耽误事了。

这几年来,建文朝的整个行政机构大半力量都用在这项工程上面,这其中耽误的事情,简直可以说是大了去了。

建文帝倒也知道为什么前身会这么做,原因就只有一个,前身这个家伙,非常崇尚西周古制,推崇按照《周礼等儒家经典治国。

把天下各地恢复古称,不过是建文帝政治理念的一个缩影。

这时,建文帝忽地又想起前身干的另外几件蠢事。

比如前身这个家伙,不经调研就乱弹琴般的把朱元璋时期的科举政略给改掉。

建文帝改掉朱元璋制定的科举“南北榜”,就是在动北方读书人的命根子!

须知朱元璋实施科举“南北榜”,本质上就是平衡朝堂官员出身地域。

由于明朝时,经济中心早以转移到了南方,所以科举考试选出的51位贡生,都是南方江浙一带的人。

北方考生全面抗议,而朝堂内的北方官员,也是群情激愤,由此爆发了洪武三十年的所谓“科场舞弊案”。

朱元璋查来查去,最后不得不承认,根本没有舞弊,51位贡生都是南方江浙一带人的原因,就是由于南北两方考生的差距实在过大造成的。

毕竟北方由于长期经历异族统治而导致儒学凋敝,加上作为官方钦定版本的程朱理学长期只在南宋境内讲学,所以北方读书人的整体质量,显然要比南方差。

所以朱元璋这才最终实施了“南北榜”,避免官员名额被某一地把持。

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措施,直至如今,依然被借鉴,毕竟谁都懂,经济越发达地区,资源就越集中,自然考生质量就越高,可前身一上来就先把南北榜拆了搞成全国统一招录,然后又停办了北方各省的官学。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