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95章 鱼与熊掌  蜀汉之庄稼汉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结实耐用,有口皆碑,最初就是冯某人让人搞出来的。

卖得老好了!

光是军中采购就是一大笔买卖。

正是知道破坏力惊人,所以冯某人从一开始在南乡搞试点的时候,曾亲自向丞相提出,让旁边的成固县作粮食供应基地。

就算是在南中,兴汉会也了大力气,修了大量的梯田。

这项工作,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

而雁门工场基地的粮食供应基地,正是太原。

再说了,种粮是个苦力活,又不能赚大钱,还是让我来好了。

而你们,我亲爱的朋友,带着劳力去开工场赚大钱,岂不美哉?

退一步来说,为了可防可控,天生具有软弱性的冯某人,在把粮食供应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件事上,是不容置疑的。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哪天不会冒出个善于观察的聪明人,发现了这种破坏力,然后设法加以利用。

然后在某一天,有人又发明了张氏麻绳的另一种用法:

把坊主场主矿主等等吊死在路边的树上。

……

所以想要兴汉会出这笔钱,那就要满足冯某人这个意愿。

而朝廷,也有借机整治地方,推进新政的需求。

至于皇家,皇权下乡是孜孜不倦的追求。

其他的,都不过是顺带。

让太原的乡贤们卖力干活是顺便,帮诸葛乔刷政绩也是顺便。

太原乡贤们想要从储备局里借出这么一笔钱,太原王郭两家代表,就要想办法拿出足够的诚意。

对于冯某人来说,当然也有不为外人道的秘密目的:

不能直接改造太原地主阶级的肉体和精神,那就改变他们的阶级。

从不思进取,目光短浅的局限性变成和自己一样的天生具有软弱性,那也是一种进步。

祖师爷也说了,朋友要搞得多多的,敌人要搞得少少的。

五万劳力,就是冯某人下的饵,已经算是下了不小的本钱。

听了冯阿弟的谋算,正人君子诸葛长史神情极为复杂。

他本以为,大战当前,阿弟应该是劳心劳力,费尽心思,想着如何打通太行山陉道,收复河北。

没想到他在战事毫无进展的时候,居然还有心思要整治太原?

还是说……

诸葛长史心底突地有一个念头一闪而过:

“阿弟,莫不成这一次东征,其实,”

说着,他看了一下门口,确定没人,屋内唯一站着的,又是自己的亲兄弟,这才把身子尽量地侧向冯大司马,同时压低了声音:

“其实是意在太原?亦或者说是并州?”

世人对诸葛乔的评价是“乔才不及兄”。

但比起诸葛瞻太过年幼,诸葛乔早年可是有机会受到诸葛亮亲自教导的。

且他先是被丞相安排在汉中转运各处,后又被下放到南中,甚至丞相去世都没有能及时赶回来。

南中是什么样的地方且不说,汉中在冯某人献毒计之前,也不什么好地方。

汉中一役,看似先帝得胜,夺得了汉中,实则曹操也没有亏多少——曹操早就把汉中百姓强行迁走了。

那个时候的汉中,除了驻军,百姓都难得一见,可见其荒芜程度。

诸葛乔能在汉中和南中呆这么些年,又都是在基层接触实务,是真在吃苦。

就算是能力再怎么不出众,但当政经验在同辈人当中,是少有人能之与相比的。

更何况他只是比不过诸葛恪,又不是和普通人相比。

所以这么多年从基层一步一步走上来,他能想到这一点,并不突兀。

此话一出,就连站着旁听的诸葛瞻,亦是猛地瞪大了眼,有些不可思议的看向冯大司马。

“阿兄你这……想得有点少了吧?”

冯大司马看起来似乎有些是哭笑不得,

“我又不是宇文述,陛下也不是杨……咳,我是说,就算是我意在并州,难道还需要如此兴师动众,率大军驻于太原?”

“宇文述是谁?”

诸葛乔一时没转过弯来,下意识问了一句。

心里又觉得哪里不对。

看着自家兄长实在过于实诚,诸葛瞻终于忍不住开口提醒了一句:

“山长的意思是,阿兄想得太少?”

诸葛乔这才猛地反应过来:

“阿弟,你难道真的是意在并州?”

“我意在河北啊,并州次之,”冯大司马理所当然地回答道,“不然我为什么要选择太原来驻扎大军?”

“还有,阿兄,你回去后,告诉那些人,就说此事我应下了,然后你与他们早些把契书定下来,把此事做成定局。”

冯大司马轻轻地敲了敲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