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八章:收获的季节  明朝少年郎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定好大的方向之后李清都就很少管事情了。

只是偶尔的时候旁击侧敲的输出一些想法,比如说当一群人烧石头做水泥的时候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液体,然后李清都就告诉他们最少收集起来研究研究。

这东西其实就是玻璃。

只是没有点明,相信凭借这些人的智慧迟早会发现这东西的妙用的!

再比如说,在学堂的时候,李清都信誓旦旦的告诉大家:“一株漂亮的花和另一株漂亮的话种植在一起的话,他们的种子会长出更漂亮的花。”

“这东西叫做物以类群。”

然后就被水镜先生狠狠的批评的一顿,连最简单的‘物以类群’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以后少开口说话,免得误人子弟。

李清都并没有反驳。

但是李沁怡真的从花丛里找到了把两株漂亮的粉色的玫瑰种植在了一起,然后他们的种子真的长出了一株更加粉嫩的玫瑰。

水镜先生对此嗤之以鼻:“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如果用大的土豆做种子,来年是不是也会长出更大的土豆!”李沁怡一脸眼巴巴的看着李清都,好奇的问道。

一语惊醒梦中人,水镜先生心头咯噔了一下。

水镜先生最早在家门口种植的土豆其实半个月前就成熟了,还没等土豆树的花骨朵完全凋谢他就询问李清都之后,挖出了一颗。

然后从地理刨出三枚两个拳头大小的,五枚一个拳头大小的,三枚鸡蛋大小的土豆,怀着神农尝百草的精神,他吃了三顿。

确定自己还活着没有其他毛病之后老人家就流了半天的泪,嚷嚷着:“上天眷顾,成千上万的黎民苍生终于将有一口吃的了。”

真正见识过土豆巨大的量产之后,对于李清都那半山的土豆也就充满了信心。

这也是水镜先生那么着急着建设学堂的原因。

只需要能吃饱饭,就该教书育人,教化天下,这是他从他先生口中继承过来的无上使命,也是坚决来到西北大地的原因。

丰收的季节终于到了。

这是北破城继建城之后最喜悦的日子。

其中玉米,小麦……等的产量并不多,只有一万斤不到,算是稀缺资源,毕竟当初为了最大量的获取粮食填肚子,李清都主要种植的还是红薯和土豆。

甚至由于当时种子有限,是把一枚土豆切成十块去种植的!

好在不影响收成。

收成还可以,勉强能熬过这个冬天。

只是亩产依旧有些偏低,只达到两千斤左右!具李清都所知,后世土豆的亩产最低也是差不多三千斤,好一点的地方能够达到五千斤以上。

所以算不上高产。

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种子的问题,沈哲三带回来的土豆并没有什么标准,只要是土豆就给装了回来。

所以需要真正得到高产的种子还需要一两年的培育。

第二自然就是土壤和气候的问题。

虽然说土豆和红薯并不挑土壤,但是西北种植业确实没办法和关内比,如果有一块好地的话,今年的粮食完全是绰绰有余的。

江南的苏州,湖州!西部的蜀中,甚至是塞上的河套都是种粮食的好地方。

可惜这些好地方都被大明紧紧握在手里。

李清都也无计可施。

相对那些富庶之地,北破城天生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甚至放牧的收成可能都要比种地的收成要好一些!

所以李清都觉得还是不能放弃西北的游戏,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是得大量发展畜牧业,这才是西北大地真正的优势。

在这之前显然是自己太过理想化。

纵然他拥有着比这个时代整整超前五百多年的智慧,但是依旧没办法改变地理位置产生的差距,所以在这片荒凉大地上想要成功注定了他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的汗水。

勤能补拙,现在只能奢望好的政策可以带动大家的积极性!

包产到户的想法是李清都提出来。

虽然大家都觉得直接白送种子给那些农工是很白痴的行为,但是依旧照做了,只需要在北破城拥有房子的农户都可以分到种子和土地,来年可以自行决定要不要种植。

种植了土地里产出来的庄稼完全是个人的,不收税。

许多人都去主动领了种子,说明这条政令确实很大程度上还是刺激了大家的积极性,方法自然是好的,但是最后的结果究竟会怎么样现在只能交给时间来证明。

秋收之后几乎就会落雪了。

在没有把大棚这种东西弄出来的时候农业就基本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而大棚这种东西虽然很好理解,但是前提是得有塑料,而制造塑料用的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