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自觉就想到了很多。
而且美国一开始就出现在了电影的设定里了,特别妙的一个本身来自美国的ABK,还有什么比这种设定更明显的?据说是为了林浩专门改的,但现在想起来简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浑身起鸡皮疙瘩的那种。
被这个时代给否定了。
这一段的深意还没有品出来,接着就是前半段隐隐透露出来,韩国是不要走美国那条路的,包括最后来自美国的鉴定报道砸碎了一切。
可最后,还是走上了美国化的道路。
从一个非常普通的画面:
十七年后的今天,朴斗满转行了,他的屋子里没有传统韩国的风情而全是现代化。
甚至于早餐时,他吃的面包和牛奶。
这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的早餐,可不是如此。所以这一切的一切,还是来了。
...
奉俊昊对于西方文化入侵的不满,其实一直都在他的电影里。无论是这一部《杀人回忆》,还是《汉江怪物》,甚至《雪国列车》也都有这样的精神内核。
就更别说之后的《寄生虫》了。
韩国反美和崇美的情绪,一直在民间暗流汹涌。或许可以粗暴地归类于国内的小粉红和美国公知之类的?
总之差不多的意思吧。
而导演其中自己的观点点缀升华之后,仍是不忘回到电影主题:多年以后朴斗满再次路过那个发现第一具尸体的地方,却意外从小女孩口中知道,凶手曾经来过。
他是一个怎样凶残的人?
“你看见他的脸了吗?他长什么样?”
“嗯...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茫然,惊愕与无语,这最后竟然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因为这个“普通的人”可能是很多人,可能就是看不出来的人,是那个时代扭曲下人性扭曲的产物。
有人说,在那个时代,野蛮暴力无法依靠,科学文明无法依靠,似乎一切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部表达后现代主义思维的杰作。
这一点,非常惊人。
...
电影完,全场沉默,然后喧嚣:
“啪啪啪!”
甚至有不少人起立鼓掌。
林浩虽然很不想承认,但他还是知道,是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第六代,确实是很难把故事讲好,把意思表达,还最后兼顾着电影很多方面。
又或许真的是限制比较多?
不知道,大家可能真的很难承认韩国这个巴掌大的地方,拍出来的一些电影也不错。
但他又觉得好就完事了,电影嘛。
那就是电影。
不会再多了呗,别觉得多了不起。
虽然这部电影在后来被吹上了天,自己也很喜欢,但是电影在大家的角度上看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一部好电影,所以就对了,并不能影响我们的好坏啊,毕竟只是一部电影,还不能代表什么。
只是在别人的眼里,可不只是这一切了:伊拉克战争是世界如火如荼的热点,克劳德自觉已经抓住新的痛点,全新的报道即将涌出。
如此精彩的电影,加上其中的隐喻...
势必点燃戛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