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一章狩猎场(下)  颠乾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狩猎场下

永安。

乾朝开国二百余年以来就定下的国都,经过了十几代君王的不懈努力,终于把这永安打造成了天下间数一数二繁华的大城。

城中楼阁不计其数,百工匠人应有尽有,风流才子更是俯首皆是。只要你在大街上泼一盆水,总能砸到几个留在永安等着春闱或者秋试的士子。各大酒楼的墙壁之上,更是各地士子的战场,锦绣文章,华丽诗词数不胜数。甚至那些店家为了吸引人来,遇上好的诗词还得把墙再度粉刷一遍,随后再题上新诗句。

久而久之,各大酒楼、青楼的墙倒是越刷越厚。

如今,在这永安城中,五岁稚童出口题诗已不稀奇。

不仅如此,这乾朝的奇人能士几乎都来到了这永安,在这座城里,只有你想不到的人才,没有你找不到人才。

有能工巧匠改良了水车和犁耙,让作物生长更加繁盛;也有建筑大师,能轻松建造出华美宫殿,还有许许多多的人……

可就是这么一个文化灿烂,书尽风流的乾朝,如今却被一个成立几十年的北魏打得节节败退,还在十几年前,把他们的皇帝都给掳了去。

饶是如此,永安城中骂声一片,各类诗词层出不穷,激愤之余带着怒气和才气,若是北魏的人在此,估计口水就能把北魏人可杀死。

他们对于嘲讽北魏,不吝啬自己的口水,可却吝啬自己的身体。

自打北魏从俯首称臣的小部落,一跃成为乾朝需要上贡的大国。这期间,一干大臣的口水和笔墨花费不了不少,可却没几个上阵杀敌的人,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岳长空,还是经历了重重磨难这才达到了今天的地位。

要不是当年岳长空脱了上衣露出了一身的伤痕,提着短刀去那几个满腹学识的肱骨之臣家里走上一遭。恐怕这乾朝重文轻武的风气会越来越盛。最终,即便国破家亡,也只能空余几首感怀思国的诗。

但是,当岳大元帅成功的踏出庙堂,带领一帮武夫在朝堂之上有了话语权之后,他才发现,这乾朝繁华的贸易农业之下,竟然藏着一群吸人血的官员。国库中的银两不拨给地方修筑水坝,不去铺路修桥,甚至给予军队的费用都少之又少,全都用在了瓷器砚台、书画纸张还有精美阁楼之上。

于是,这位在战场上杀敌的大将军,不得不转身投入另一个战场。

一缕阳光从群山缝隙中而出,给这座繁华的永安渡上了一层金色光晕。

乾,自古以来便有天乾地坤的说法。在北魏和南方小国还需要对乾朝俯首称臣的时候,便尊称乾朝为天朝。可当他们知道这天朝只是纸老虎之后,特别是宛阳城一役过后,这乾朝便被戏称为“堑朝”,意为多坎坷多沟壑的朝代;而在北魏那群莽人的口中,乾朝变成了“前朝”,曾有北魏皇族放出话来,要让乾朝变“前朝”。

此言一出,自然激怒了一批老臣,他们穿着青衫,抱着官袍,要撞上这皇宫帝王议事的乾龙殿,以死明志。但最终却被岳长空拦了下来,这位岳大元帅没有说些什么,只是和那位老臣说了一下他家里的那方砚台和字画换成银两能够让军队多多久的军粮,这位“爱国”的老臣立马闭口不言,也不寻死了。随后,只能称病致仕。

当时岳长空便表明了态度,要是不想被人欺辱,那便支持军队。

只要他岳长空在,武器精良,粮食充足,乾朝的好儿郎绝对不会输给北魏的那群狼崽子。

可惜的是,一提到加大军用开支,帝王之家有担忧。而那些满口忠君爱国的大臣,想起了自己家里的雕栏玉砌,也就闭口不言。

纵然有一身的本事,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

所幸的是,如今的陛下有被北魏掳去的精力,回来之后,这才大力支持岳大元帅。

最近,陛下重病,军粮军费交付又开始出现了拖延短缺的情况,岳长空往上追查,抓住了几个小虾米。但如今太子坐镇,他担心乾朝会走老路,便急忙从边境赶回了永安。

阳光刚铺满永安城,乾龙殿上站满了百官。而那金色的龙椅却是高高在上,空荡荡的。在龙椅的旁边,弱冠之年的太子头戴九旒冕,坐在了龙椅左侧的椅子之上,看着这百官。

今日到了是惯例早朝,若是有事那便上禀,若是无事那便退朝。

太子面容坚毅,一双眸子中透露着冷清。大臣们私底下都说这太子是凉薄之人,虽然仪表不凡,可看那眸子就足以让人心惊。

太子李承德年幼时父皇被俘,随后大臣们为了让国家安定,便将其叔叔推上了皇位。

那一段日子,就连宫女和太监都能欺负他。但也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这位太子练就了一颗帝王之心。

太子李承德面容稍显憔悴,早朝过后,肯定一群“文采过人”的大臣要夸大人孝顺了。他看了一眼众臣,立于前方首位的便是岳长空大元帅还有尚书令孙政青。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