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离去(一)  霜梅轩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清晨五时,静轩起床洗漱,用手帕用心的擦拭完宝剑,便研墨写下几句诗词,算是为世子殿下送行。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静轩十四岁了,挽起发髻,插上早已准备好的竹簪。静轩不知道自己的生辰,便把自己五岁时进府的时间记为自己的生日。

今日要陪着王后去宝烛寺烧香,换上一套青色衣衫,披上秋袄,出了院门。

府外早已备好了两辆马车,两辆车辇用上好的云柳制成,而马是大齐王朝有名的西凉骏,四肢修长,毛发深红。塞北的草原上有一处养马的行营,是王府的产业。如果把这两匹马拉去京都,每匹马值三千两银子。

静轩刚出府门,便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大郎,管家李伯的独子,在西凉府内主要负责管理车马与出行事宜。二十多岁的样子,与静轩关系颇好,却不似静轩一般安静呆滞,是个跳脱性子,长期混入南街深巷,花天酒地。要不是管家家教严厉,静轩想大郎可能早已身体空虚了。

静轩立在车马旁与大郎寒暄,大多是听大郎讲雪落关的的风景,静轩此去雪落城也是大郎驾车送行。

等了半刻种,王后娘娘便上了车辇。

娘娘望着跟大郎坐在车沿上的静轩,摇了摇头,“轩儿你来里边坐吧,外边风寒,你身子熬不住”。

静轩无奈,应承了是,便挑帘进去,静轩身子体弱,自从那次晕倒后,府里的每个人都觉得静轩是个病秧子。车里边位置宽敞,娘娘坐在上首,炉子上茶水刚好,静轩安静地给娘娘倒了一杯,听娘娘讲一些不相干的话,年纪大了的人总爱絮叨。

宝烛寺地处偏僻,行了一刻钟才至山下。

娘娘放弃了乘坐行轿的打算,被静轩扶着登山。静轩看着石阶两边的景色,初雪未来得及消散,云松高耸,时不时飘来的禅香惹人迷恋,明白了三十六大乘佛寺的底蕴。行过一段长长的石阶,终于踏上前寺的大殿。

佛寺前面的广场已有佛寺住持携僧侣前来拜见。

娘娘爱读佛经,扶起住持一同走进了大殿,在大殿中上了三炷香,跪在佛垫上为世子祈福,保佑世子京都一行安全。诵完佛经便与住持一同去了偏殿讨教佛理,临走前让静轩四处逛逛,午时再来一起用斋。

“走吧,娘娘每次来宝烛寺都与寺里的几位高僧研诵经书,一时半刻顾不上咱们,我带你四处逛逛,宝烛寺在三十六大乘佛寺排名中等,我带你感受一下。”大郎看见娘娘被晴儿扶进内殿,拉起静轩往后陵走去。

佛教立教于大商朝,一位僧人从南海而来,一路翻过西南的蛮族森林,在江南留下佛教传承,一路北上翻过三千雪山,踏过内河平原,渡过离水,面见当世的大商皇帝。不知与大商皇帝许下什么诺言,斩了当时的雪族圣主,救了当时还在遭受雪族侵犯的万千百姓,最后坐化于江南。

佛教之后便一直流传下来,佛教讲求因果循环,不参与任何政事,避世潜修。后世佛家子弟尊第一世立教僧为佛主,每当雪族入侵便出山济世救人。

佛教后来分化为三十六大乘佛寺和七十二小乘佛寺。大乘佛寺依旧悬壶避世,小乘佛寺逐渐与世间接触,参与时事。

“近年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大乘佛寺也开始渐渐出世了,在京都卧龙榜上,有好几名都是佛家子弟,轩哥儿你知道什么原因吗?”大郎拉着静轩走在后陵小道上,给讲着静轩早已读过的佛家旧事,便问了问佛教这几年的怪事。

静轩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却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两人走过几处宝刹,在一处广场上停了下来。

广场上一群少年僧人正在练武,应该是宝烛寺里的护院僧。僧侣们的年纪都不大,排着整齐的队列打着拳法,前方一位中年僧侣懒懒散散的躺在藤椅上,右手边放着三尺长的短棍,时不时拿起旁边的葫芦猛灌一口,显得很是惬意。

静轩没察觉出什么,大郎皱着眉头凑近闻了一下,指着那个和尚大声的跟静轩说:“那贼秃驴竟然在喝酒”。

“唰”,躺在藤椅上的僧人一下子坐起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郎,旁边练武的僧人也停下来,眼神不善地看着两人,大郎被盯得发毛,不由得缩了缩脖子,连忙称道“前辈,口误,口误、”

静轩无奈也上前行礼,“见过前辈,晚辈两人随着王后娘娘前来烧香礼佛,不料误入此地,兄长口误,请前辈见谅”。

坐在藤椅上的和尚哼了一声,“你小子拐弯抹角的,你就说你是王爷府的贵人不就好了”拿起葫芦又灌了一口“好吧,既然你是王爷的人,也不能不给面子,但是有一个条件。”

静轩见自己的小把戏被拆穿,讪讪地笑了笑。大郎上前贱兮兮跟那和尚打招呼:“和尚放心,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不知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