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三章一代名臣·相国神仙  盗墓:摸金仙尉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陕省凤县的紫柏山有七十二洞、八十二坦,尤其是海拔两千六百米山顶的神奇天坑和色彩斑斓的高山草甸,充满神秘之感。

一般的山顶都是耸如刀尖,而紫柏山的山顶,却被起伏不大的丘岭,分割成一片片漩涡似的天坑,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天坑,好似一口口铁锅,大口朝天,盛满天地间的阳光和雨露,形成起伏不定的绿色海洋,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

而这些天坑是自然的有意造化,还是天上的神灵锻造的烹煮食物的厨具?

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吧,这耸立的紫柏山,高高端起一口口大锅,不就是等着天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来炒菜煮饭的吗?

天坑中土地肥沃,以至于那些命中苦寒的树木,嫌其太过肥腻而不落根其中。

山下的居民也嫌其高远,无力开垦耕种庄稼。这倒是给那些随遇而安的野草野花,腾出了肆意撒野的空间,密密麻麻地在神灵的油锅中,勾肩搭背织起了色彩浓艳的地毯。

当杨九天御剑飞到紫柏山时,杨九天居高临下的观看了一下紫柏山的山势风水,心中暗道:

风水学中有五龙聚首之说,就是有五支山脉汇聚、五条河流汇流的地方,一定是聚气、聚福、聚财、聚运的全聚德好地方。这留坝紫柏山有六峰,其中五峰廷拔入云,中峰却不事张扬,伏小伏低,微微耸起于五峰之中。一座庙就坐落在紫柏山的中峰上,依山而建,顺势而起,错落有致,形成五山环抱,褒河两条支流相夹的格局。庙后的紫柏山主峰,海拔两千六百米,重峦叠嶂,群峰滴翠。按风水理论,这就是一块五龙聚首的风水宝地,还真有可能被韦小宝说中了,刘邦的皇陵极有可能在这里。

杨九天此时也已经发现了山上的韦小宝几人,见他们仍在四处溜达,似乎还没有找到皇陵的地点,于是他也不着急跟踪他们,打算先去那个庙里看看,因为一般来说,在如此风水宝地建庙,那肯定不一般,说不定会有什么发现。

杨九天饶过韦小宝等人,飞速地降落在那座庙旁,然后往正门走去,到得庙门口,抬头一看,只见门口上方写有汉张留候祠五个大字,杨九天心道:原来这里就是张良庙了,据说这里还是张天师的孙子汉中王张鲁所建。

杨九天细细地打量起来,张良庙的庙门,是砖结构的卷洞式牌楼,装饰有精致的砖雕,就连“汉张留侯祠”,及左右的楹联“博浪一声震天地,圮桥三进升云霞”也是砖雕而成。

汉张留侯祠被勾了红,赫然在目,楹联却隐约可见,略显古朴,古老的房檐之上长满了藤蔓。

杨九天回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国道公路,心中想到:距离车水马龙的国道如此逼近,还能有这副沧桑的尊容,实属不易,也可见当地人对于张良的敬重,宁可削山劈道,也不损伤庙堂的清高。

杨九天慢慢地走进了张良庙,跟供奉其他历史伟人的庙祠一样,在张良庙的构建中,取其一生的经历桥段、丰功伟绩之意象,浓缩至每个建筑和构景之中。

庙门之后,有一道廊式木桥,名曰进履桥,取张良在圯桥为黄石公进履之意,即依据圯桥纳履典故而设计建造的。

苏轼曾在廊桥吟颂:“曾闻圯上逢黄石,久矣留侯不见欺。”

如今刚刚入秋,夏季并未真正结束,所以午后,进履桥两边的美人靠上,闲散地坐着几位老人和游客,悠闲地摇着蒲扇,峡谷的溪水,在廊桥下涓涓流淌。

只是,那几位老者不是黄石公,那几位年轻的游客,亦非张子房。

越过木桥,便是高大的保安观,入门后,左右有钟、鼓楼,院中央几立着“灵官殿”,八角飞檐,琉璃瓦饰顶,彩绘拱斗屋檐,颇为壮观。

殿侧分列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

从殿侧北面经过庭,便进入大殿所在院落。

大殿雄伟庄严,是现存建筑中年代最早最完整的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九檩九椽,檐下镂空木雕,上悬明哲风高、帝王之师。

殿门有对联:毕生彪炳功勋启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烟祀端由辟谷开。

大殿前有拜殿,左右厢房对称而立,清幽、古雅。殿内有张良镀金塑像一尊,两侧各立一书僮,雕刻手法细腻,栩栩如生。

殿堂门楣遍布称颂的匾额,如急流勇退、机谏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饰有众多对联,如: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等,诉说着张良一身所拥有的功绩和精神。

正殿的悬挂有康熙三十八年,兵部尚书于成龙借宿张良庙,所书的相国神仙匾额,是对张良一生两重身份的精彩总结。

而拜石亭之名,乃取自张良拜黄石公为师的意思。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黄石公于圮桥授予张良太公兵法时,告诉张良:“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据说十三年后,张良到济北,果然见到谷城山下一堆黄石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