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太极殿内……
文武众臣一左一右分列在两侧,各自依照官职的品级高低,跪坐在指定的位置边。
并且,直接面朝着天子,以示君臣议事之礼。
跪坐并不是叩拜方面的礼仪,而是自古便有端坐的方式,相当于席地而坐。
在历史的隋唐时期,仍然以跪坐为主要的正规礼仪,古称为——正坐。
当大臣拱手或揖礼的时候,会使用严肃恭谨的正坐,是一种最恰当的表达。
正坐比较端庄严肃,表现出整个民族的处世严谨,朝堂的格外庄重。
本来按照早朝的规矩,但凡几件大事处理完,也就提前可以的下朝。
其余算不大事的奏折,通常会在三省部门给处理掉,倒不用每件事都在朝堂加以讨论。
不过!
之前在天子的带领下,朝堂众臣一同喊出永不和亲的口号,更是让那突厥使者滚出太极殿,滚出大隋的境内。
那么,不管草原的突厥人会不会大举南下,大隋都需要提前作好准备。
以便降低一定的损失,防止还算安稳的边境再起战火,做到先发制人的效果。
“陛下,臣认为,应当由长孙辅臣先说明一下关于突厥的情况。”
当即,有一名大臣出言建议,直接说到关键问题。
如果说,之前在突然间转变基本的国策,公然跟突厥撕破脸皮。
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会引起双方的大战,破坏掉高祖皇帝打下的基础。
那个时候,即便解气的喊出宣言,文武众臣还是心存着很大的忧虑。
现在的话,历经天命所归,出现明君之剑一事。
文武众臣们彻底的抛去所有忧虑,可谓是底气十足,充斥着满满的干劲。
“准奏。”
长孙晟是此次议事的关键人物,杨政自然没道理去拒绝这一个建议。
长孙晟经常和草原牧游族打交道,是分化瓦解突厥的主要策划者,也是最重要的一位执行者。
对于草原漠北一带的东突厥,那是再熟悉不过了。
朝堂下之中,还真的没有谁敢担保,对于突厥的熟悉程度会高过长孙晟。
“陛下…”闻言,长孙晟手持玉圭出列,“经过高祖皇帝时期的分化瓦解,及其不懈的努力,如今的突厥一分为二。”
“无论是雄踞草原漠北的东突厥,或者是占据西域一带的西突厥,各自都是元气大伤,不复昔日的盛况。”
听着短短几句的开场白,话中的那些内容,并不是什么多机密的事情,他们都是知道的。
不过,文武众臣很明白,接下来要说出来的内容才是重点。
虽说长孙晟是兵部尚书,但本身还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外交大臣,阐述起来自是会引人入胜。
“眼下,位于草原漠北的东突厥内部,并不是那么的太平。”
“部族之间彼此混战,都想着要当那大可汗,争那东突厥共主。”
“启民可汗此番出使,正是要借我大隋的名义好去收拾那些部族,尽快的平定内部的战乱。”
作为曾经极其出色的外交大臣,长孙晟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吸引力,让文武众臣忍不住静静的倾听着。
直至长孙晟将话给说完,文武众臣这才回过神来,开始接收起刚才的信息量。
意思很明显,东突厥的部族们为了争夺那共主之位,内部接连不断的燃起战火。
也就是说,在没有分出胜负之前,东突厥根本无法做到大举南下。
纵然那启民可汗有心想要南下,也要掂量一下,其余部族会不会抄了他们的后路。
要知道那些部族都在争夺那突厥共主之位,恨不能将启民可汗给拉下宝座,自个当那可汗。
草原漠北的部族别说不会给点面子,压根不认那什么名义的可汗,拼死拼活都是为了要成为突厥共主,不断的发起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启民可汗需要考虑的是,该怎么样做,才可以保证后路不被突然给包抄掉。
并且,还要面临大隋军队的进攻,到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难怪那启民可汗想要和亲大隋,为的就是要借助天朝的天威,然后全力平定混乱的内部。
紧接着,继续选择臣服大隋,一边恢复着自己的实力。
指不定哪一天,东突厥重新恢复全盛的实力,然后再次大举南下。
这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届时,高祖皇帝时期二十多年以来的努力,将会彻底的付之东流。
真要发生这样的一幕,他们承受这么多年的耻辱,付出那么大的心血,也就完全白费了。
边境的安稳和突厥的臣服,使他们麻痹大意,产生了一定的错觉。
细细回想起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