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七章宣高颎和李渊,一同进殿  大隋之君临天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长安城,两仪殿的主殿内……

“陛下贤明,大隋有望迎来兴盛,再复古时之盛况。”

说着话,曾经担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丞相之位的高颎,语气里流露出激动。

其中,还包括着一丝掩饰不掉的庆幸,庆幸苍佑护着大隋。

这一刻,哪有刚刚听到天子继位,却是六皇子继位而产生的忧虑。

“高老说的极是。”

干练的面容露出一丝笑意,李渊点了点头,颇为赞同的说道。

天子特意传达这一道诏令,明确表明他们被贬是由于皇储之争,都是前太子杨广诬陷中导致的。

至少从最近的中央措施来看,天子在政治拥有远大的眼光,稳住前太子的旧部并获得其忠心。

正是由于这一点,李渊才放心的前来长安,没有犹豫的朝见天子。

之前的那一场诬陷,实在是惊心动魄的危险。

倘若,再最后的关头里不是独孤皇后力保,早已经在前太子杨广的设立之中直接冤枉而死。

“宣高颎和李渊,一同进殿觐见。”

这时,殿内响起黄门侍郎元岩的声音,渐渐传来。

闻言,高颎和李渊正了正朝服,在宦官的引导下步入殿内。

御案前,端坐着身穿衮服的天子,正在批阅着一道道奏折。

尚未看到天子真容,那一道伟岸的身影却是无比清晰,蕴含着极为凛然的气势。

帝王威仪!

看到这一幕,刚入殿的高颎和李渊一怔,天子年少却初步具备高祖皇帝的威仪,实在很是难得。

“老臣高颎参见陛下。”

“臣李渊参见陛下。”

两人斜腰跪下,朝天子行那叩拜大礼。

按照规定的礼仪,除非是大朝会或者重要场合之外,其余时候倒不用行重礼。

不过…

高颎现在闲置在家,属于一位庶人,也就是普通的百姓身份。

李渊则是在地方任职,一到中央朝见天子,相当于地方的官员。

因此,需要行一个大礼,比较符合君臣礼数。

“二位臣工不必多礼,平身。”

直接走到跟前,杨政迈起步伐,扶起行大礼的两人。

高颎不用多说,大隋第一任的尚书左仆射,算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丞相了。

李渊虽然才四十多岁,还从唐国公贬为太原候,但是真算起来,还是有着一层亲戚关系的。

“臣等,谢过陛下。”

天子如此礼遇,高颎和李渊重重的道一声拜谢,以示一名臣子的敬畏。

“赐座…”

当坐回御案边,杨政便联想到前几年的谚语,包括一些关于李渊的事。

自从李渊的父亲李昞逝世,李家整体便变得式微,开始走起了不可避免的下坡路。

后来,由于独孤皇后,及其高祖皇帝特别器重李渊。

不仅对李渊厚爱有加,还不断的加官进爵,到各地担任要职。

在这样有意的培养之下,李渊凭借家族在关陇军事集团中的影响力,包括隋文帝的有待政策扶持。

最后,李渊才得以成长起来,慢慢恢复起李家的整体实力。

在站稳脚跟的过程中,为了恢复家族往日的荣耀,李渊为之而努力着。

只是后来遇到天下大乱,隋室气数将近之际,面临着两个选择。

一是选择报恩,为大隋王朝保驾护航,挥军剿灭起义军。

二是选择顺应民心,同时团结关陇军事贵族,彻底的放手一搏。

可以说,没有历史的隋末动荡时期,也就没有李世民为首的人挑唆造反。

不过!

此时此刻,李渊最感激的是高祖皇帝和独孤皇后,杨氏皇族是他们李家的大恩人。

如果事情按照这样的轨迹发展下去,杨李两家的故事,也许会传为一段君臣和睦的典范。

所以,李渊当时才会直言不讳的劝阻高祖皇帝,这才遭遇前太子杨广的陷害,致使被贬到太原去。

历史发生一切的一切,不会再次重现,也不会提供那样一个机会。

天下,那是大隋的天下!

任何意图窥视国家社稷神器的人,必将成为冢中枯骨,在世间之中彻底除名……

“二位臣工皆是被波及者,前太子一事已经查明,朕顿感国家幸之。”

收回那道一闪而过的思绪,杨政缓缓开口道。

很明显,这一句话既是叙述,也是一种潜在的试探。

确切的说,想要看看他们什么立场,是中立,亦或者支持。

眼珠子一转,为官多年的高颎和李渊也不是什么愚蠢之辈,觉察其中蕴含的一个政治立场。

“陛下之隆恩,臣等无以回报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