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临安  南宋一代目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次日,太后撤帘,吕颐浩等引勤王兵入城。

癸丑,朱胜非罢相,吕颐浩拜为尚书右仆射右相、兼中书侍郎,刘光世为御营副使,韩世忠、张俊为御营左、右军都统制,张浚则此前已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

四月五日,修养完毕的官家开始召见群臣,眼下这个局势,到处都是动乱,金兵在完颜兀术的带领下肆虐大宋,要按照历史的进程,咱们官家该跑到海上去躲几个月了。

右相吕颐浩,御史中丞张浚,和大名鼎鼎的中兴四名将张俊,刘光世等人文武分列两旁,至于韩世忠则是已经负责剿匪去了,所以不在当场。

从建炎三年三月初五,苗、刘发动兵变,至四月初一赵旧复位,初四勤王兵进入杭州为止,这场动乱,前后历时一月,至此已告结束。

看着吕相,赵旧便道:

“我大宋无可战之兵乎?朕累了,不想再跑了,大宋虽大,再跑下去,别无藏身之处了,难不成让我这大宋天子逃至海外避难乎?”

文武官员纷纷脸色一变,他们不明白往日一味主张避战的官家怎么会有这种说法,难不成是受了太多刺激,导致官家心性大变?

这是喜是忧啊…

此时主战的大臣李纲闲斌在家并未在此处,其他的武将地位极低,并不敢出声,而且此时正值敏感之时,苗刘兵变才刚刚过去,张俊刘世光这四大中兴名将都不敢出声,何况其他人乎?

“陛下,臣除知枢密院事张浚有奏对。”

此时年轻的大臣张浚率先站了出来,在一群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当中,张浚属于青壮派的官员了。

“臣请陛下召回观文殿大学士李纲,惩处兵变之逆党,安抚北方抗金将士,以安人心。”

此张浚并非是四大名将之一的张太尉,赵旧对历史也是有着一知半解,刚开始都还搞不清此人是什么人物。

后来才得知此人是大名鼎鼎的抗金名臣,力主北伐,任用刘子羽、赵开、吴玠等人,使江淮也赖以安宁,张浚更是汉朝留侯张良之后。

名门之后,身居高位,功勋赫赫,在赵旧看来,这妥妥的,就是人生赢家的标配。

赵旧搜肠刮肚,突然想起了张浚,神色古怪的看着张浚,言道:

“德远,当日大殿之中,汝张德远屡次弹劾李纲,最为激烈,如今怎么放下成见举荐李相公了呢?”

张浚昂首挺胸,面不改色的说道。

“陛下,微臣弹劾李相公是为了公心,微臣举荐李相公也是为了公心,在陛下看来微臣或许是反复小人,可臣问心无愧,如今朝廷这么乱,须有人出面镇住着朝中的魑魅魍魉。

李相公最为善也,大局之下,须得相忍为国,臣之好友虽被李相公而贬而杀,可微臣却知道,如今国破家亡,若无一蛮横相公震慑宵小之辈,难以重拾人心,重建朝廷。

其次,臣窃以为万万不可和金人谈和,与虎谋皮莫过如此,请陛下明鉴。”

张浚的话也说到了赵旧心坎里面,这个时候要确定的一件事那就是大宋日后的政治主张。

赵旧不希望他的大宋变成南宋,任何一个现代人,对于国土的统一有一种疯狂的执念,收复故土也是印刻在华夏民族骨子里面的信念。

赵旧又道:

“爱卿以为,朕该如何行事?”

张浚进言说:“中原是天下的根本,臣希望修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

张浚的说法并不新鲜,宗泽就是一直如此行事,可对错谁人又能裁定?

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二十多次上书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临终三呼“过河”而卒。

可这也是一个伪命题啊,大宋迄今为止都在猥琐发育,主战兵团损失殆尽,大宋最彪悍的西军都近乎全军覆没,再加上宋徽宗父子两个财神爷断送了大宋的几十万兵马。

王安石拗相公呕心沥血都没有解决的冗兵制度,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金兵解决了,南宋的军事制度能快速的建立,财政能够快速的恢复,金兵和宋徽宗父子功不可没。

张浚看着赵旧正在思考而且沉默无语的样子,以为官家又惧战了,心中失望不已,强打精神说道:

“微臣愿以孤身前往陕川经略,还请官家应允。”

赵旧暗暗点头,历史上张浚也是在明年出任了陕西,而且还干得有声有色,可惜富平之战本来有望取胜,被那贪生怕死的赵哲破坏了大局。

赵旧便道:

“命观文殿大学士李纲即刻赶来临安,朕要委以重任。”

赵旧此言一出,有不少文臣反对,也有不少人大喜过望,反复之间,赵旧心里面却在暗自思量。

按照历史的进程,金兵大概会在九月份的时候大举南侵,而自己在杭州只有五个月的安分的日子,然后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