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2章 百炼宝刀  关平之暴击三国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然,“百炼”只是一个泛指,是用来形容加热折叠锻打的次数之繁复、做工之精良,并不需要真的去加工折叠一百次,现实中几十炼就已经很好了;

汉中王刘备就曾经让刀剑名匠蒲元打造宝刀,刃口刻有“七十二炼”字样,由此可见七十二炼就已经是宝刀级别了。

既然所谓“百炼”就是多次加热折叠锻打,那么这种工作必然极其耗费人工,而关平制造的水力锻锤就派上大用场了。

据《技术史记载,15世纪德国巴伐利亚的机械锻锤自重达五百至一千五百公斤,在直径两米的水车带动下,三百公斤的锤头可以每分钟击打六十至一百二十次;

次一等的七十至十公斤的锤头每分钟可打击二百次,能轻松地将粗大的钢棒钢坯等打成钢板,由此盔甲史上最强的板甲得以推广。

当然板甲关平现在还不敢想,毕竟那是一千余年后的技术,再说这次也缴获了不少曹军的盔甲,防护品方面还算是够用;

关平现在更想要的是百炼宝刀。自己的“精锐”骑兵如果人人都能配上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刀,近身格斗的时候无疑将占据极大的优势。

汉朝用的环首刀基本上是一种直刀,可砍可刺功能强大;刀柄上的铁环还拴有布条,作战时可以将布条缠在手上防止兵器脱手。

关平将环首刀分为三个档次,百炼刀为军官使用、七十二炼为骑兵用、三十六炼为步兵使用,召集工匠分别打造。

另外,三国时代的淬火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像刚才提到的名师蒲元就是淬火方面的专家。

据宋《太平御览记载,蒲元在斜谷为诸葛亮造刀三千口,他造的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被誉为神刀,姜维曾经为其作传。

蒲元之所以能造出如此神刀,主要诀窍在于掌握了精湛的钢刀淬火技术。

他能够辨别不同水质对淬火质量的影响,并且选择冷却速度大的蜀江水,把钢刀淬到合适的硬度;他认为汉水钝弱,不如蜀江水爽烈,因此特意派人去蜀江取水。

关平穿越前也曾经研究过一些简单的热处理技术,多少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知识。用含盐液体作为冷却剂,钢的冷却速度比普通水淬快,因此可以得到更强的刚度;

而用动物油脂作冷却剂,在低温条件下钢的冷却速度比用水淬慢得多,可以得到比水淬更好的韧性,还可以减少淬火过程中的形变和开裂。

当然,如果百炼钢只是坚硬无比,那倒未必是什么好事情。所谓刚而易折,要是脆性过大、一碰就断,那炼得次数再多也不过是一堆垃圾而已,根本上不得战场;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好的钢刀须以“柔铁为脊、刚铁为刃”,也就是刀背用韧性好的熟铁,用于刃部的才是百炼精钢。

要想得到真正的宝刀,打造过程中还要做到“三火齐备”,就是正火、淬火、回火这三样缺一不可。

正火的主要目的是细化组织,改善钢的性能,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淬火是为了获得马氏体组织它的硬度高,但塑性、韧性差;

回火可以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降低脆性,提高韧性,另一方面可以调整淬火钢的力学性能,达到钢的使用性能。

当然,关平也只是知道个大概,他将这些知识灌输给当地的工匠,尽量让他们能有所领悟,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相信不久就会涌现出一大批“蒲元”;

有了这些优秀的工匠,就可以大批量地生产出刚柔并济、锋利无比的宝刀,这对关平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

上庸各郡的发展欣欣向荣,百业俱兴,而这小小的上庸城就显得狭窄局促了。再说这里将成为关平的基本地盘,交通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如果只是背靠巴蜀、面对荆州,有上庸、房陵倒也足够,不过关平着眼的不仅仅是荆州方向,而是面对整个天下。

放眼整个天下,上庸、房陵的地理位置就有点偏南了;要想进取关中、窥视中原,就需要一个再往北一点的城池。

不过想要在上庸一带找一个稍微偏北而又四通达、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其实倒也不难,因为后世的这里将会出现一个重要的城市——十堰。

十堰位于鄂、豫、陕、渝四省交界的中心地带,可以说是四省通衢、咽喉要地,实为兵家必争之地。

此地北有秦岭、中有武当、南有大巴山,地势险要可攻可守;又有汉水、堵河等众多河流,土地肥沃、水运便利,可以说是一个袖珍版的天府之国。

“这里就是我争霸天下的起点!”

关平踩着脚下的土地心里暗暗说道。他招集众将,拿出画好的城建草图,将建城任务分派给大家。

关平将大帐直接设在城中心,亲自监督建设进度。好在土方、木料和石材供应充足,再加上临时调来的曹军俘虏,相信用不了多久一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