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5.兵部尚书也想练兵!  大赵雄风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冬暖阁,雕梁画栋,凤翅龙檐。

堂中,一只三足鎏金暖炉冒着淡淡青烟。自从入冬以后,重元皇帝就把日常办公地点改到了冬暖阁来。

重元皇帝正端坐在龙案前,手里拿着的是户部尚书钱益筠呈报上来折子,从他紧皱的眉头上就知道,他此刻的心情并不好。

自大赵重元九年起,也就是他当上皇帝的第九个年头,老天就像和他作对一样,不是南涝,就是北旱,老百姓没有收成,吃不上饭,饿殍遍地,税银也连年减少,国库日渐空虚。钱益筠折子里汇报的大体意思就是今年北方大旱,粮食、税收寥寥无几,入冬以来,又遭十年不遇大雪,恐百姓无以度日,已有州府上报,有大规模流民汇集,你要早做准备。

历来遭遇自然灾害,人们总是迫不得已背井离乡,去寻找活路,就像是闯关东、走西口。大赵流民的惯例,大都向京城汇集。流民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到了皇帝老子跟前,作为君父,你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子民饿死吧,总得给点吃的吧。

当然,大赵历代皇帝们也是这么做的,到重元皇帝这一代,已经有了很成熟了赈灾三部曲,就是安抚、放粮、开粥厂!

有流民聚集到京城,皇帝就会安排一位安抚使,去安抚流民,就是告诉流民们,皇帝陛下隆恩浩荡,马上就会给大家饭吃,你们给我消停点,别闹事!

放粮就是打开国库,粮食多多少少给你拿出点来开粥厂。粥熬得稠点稀点不要紧,流民也算吃上饭了不是,总不会导致激起民变这个更让人头疼的事情。

重元皇帝放下奏折,使劲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想想这几年来,自己励精图治,不贪女色,把各种欲望压在内心最深处,早朝从不间断,几乎做到事必躬亲,应该也当得上是一位勤奋的君王了吧!可是老天怎么这么不开眼,连年发生这种事情......

尤其是想起钱益筠折子里那句“流民势大,望陛下早日定夺!”就一阵生气。让我早日定夺,要你这户部尚书是来吃干饭么!啥都是我来办,还要你干什么!想归想,他还是拿起御笔,批注到“着户部准备赈灾,下拨救济粮五千石。”

“陛下,这是兵部递上来的折子!”魏公公自冬暖阁外匆匆走来。

重元皇帝朕处理着钱益筠的折子心里甚是烦闷,让魏公公念一遍兵部上来的折子。原来,这道折子是北关守将邱方递到兵部的,折子上说,察彦部胡酋胡人的首领入冬前率部击垮了喇哆部,黎赧部,整合了三十万铁骑,自立为可汗,如今胡人内部一整,再无内患。胡人狼子野心,恐怕会对大赵不利。自己是防卫胡人的第一道屏障,希望皇帝能给点军费,加强军事防御。

自古以来,胡人居住在北方贫瘠之地,演化出大大小小部下百十个部落。土地贫瘠,生活资源就少,为了抢地盘抢人口,胡人内部一直战乱不断,直到近十几年才形成了察彦部,喇哆部,黎赧部三足鼎立的形态。三个部落互相牵制,对大赵得威胁并不算大,唯一一次大规模犯边就是十几年前严冬,三部是在是活不下去了,才联合五万人马围攻北岭关。

听闻三部统一,重元皇帝这才如梦初醒,猛地抬起头来,说道:“拿来给朕看看!”他接过折子匆匆扫过一眼,便知事情确凿无疑,急忙令御前大太监魏公公召兵部尚书曹景平前来觐见!

半个时辰不到,被紧急召见的兵部尚书曹景平便来到了冬暖阁,一番通报行礼,这才见到重元皇帝。

重元皇帝也不啰嗦,直接把折子递给曹景平说道:“胡人一统,此事,事关重大。”

曹景平身为兵部尚书,虽不是武将出身,军事才能和军事见解还是有的,他主张重整军政,再现大赵往日雄风。可是,兵部虽总管大赵军政,但有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牵制,而五军都督府也早就沦为文官集团的走狗,地方官军山高皇帝远,大搞阴奉阳违。这些年来,曹景平呕心沥血,却没有带来任何改变。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大势所趋。

他也知道,胡人一统,大赵面临的可就不在是小股胡人的骚扰了,如今大赵兵马颓废,真有大股胡人入境,怕是难以抵抗。

他说道:“胡人南下之心不死,如今后方无患,我们不得不防!”

“我边军可能抵挡?”重元皇帝大体也是知道自家军队是什么德行,还是不死心的问道。

“怕是...怕是无力抵挡!”曹景平沉吟半晌,这才说出来。

重元皇帝长叹一声,越想越气,重重一拍龙案,咬牙切齿道:“将领无能,我大赵万万好儿郎,竟然成了这副模样!这群尸位素餐的混账,该杀!该杀!”

曹景平心想,大赵军政,问题出在朝堂,出在文官,说句犯上的话,出在皇帝自己身上,就算你把大赵的将军杀个干净,只要这帮人式还在,还会是这个样子。这些话只能在心里想想,万万是不能说出来。

“陛下,臣以为,胡人若犯我大赵,最早也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