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都得置办几身西装。
不少结婚的新人,从此也开始选择自己购买西服,充当结婚的礼服。
其次就是高校的教授和研究所的专家们,以及演艺界的名人,和许多单位的一二把手。
为了体面,为了响应高层的提倡,也开始购买西装。
这其中甚至囊括了有许多曾经对西装嗤之以鼻的人。
然后这种效果又从他们的身上传导到了各单位的中层领导,基层干部……
不用说,社会需要的爆发式激增,大大刺激了生产和商业的繁荣。
比如王府井百货大楼,所销售的一批西装成衣,凡响异常热烈。
过去要卖上三四个月的货,几乎两周就一扫而光。
纺织布匹柜台前顾客也开始日益增多,几乎新增加的需求都是要买布料做西装的。
还有和皮尔·卡顿合作的红联服装厂。
也因为订单激增,专门跟部里申请外汇,要从日本引进一条先进的西装生产线。
这条生产线做工精细,缝制烫熨全部实现自动化。
如果建成,预计一年可以生产西服三十万件。
个体户的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
有人开始倒卖从花城弄过来的港式西服和日式西服。
按说呢,通过紧跟社会热点挣点快钱,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必须肯定这些个体户眼光准,脑子灵。
但有人卖的是滚包西服,这可就比较丧良心了。
因为所谓的“滚包货”,是打着外贸服的名义,入港时被水压机压缩成的一立方米大小的货包而得名。
每包大概有二百件左右的货品,质量参差不齐,款式杂乱。
一般每款仅此一件,有的上面还有血迹。
其实说白了,就是从国外运来的“洋垃圾”,通过港城转道进入内地。
这种货,有毒,只有经过翻新后才能在市场上出售骗人。
总之,这股风一刮起来,就是从上及下不可抑制之势,无休无止的散发开来。
大到服装厂、百货大楼,中到制衣店、布料店,小到裁缝铺、个体户,统统因此利润激增,且深受其影响。
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皮尔·卡顿专营店利润继续攀升根本毫无悬念,更是形势一片大好。
但反过来,宁卫民在总公司这边,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也就显得尤为诡异了。
他让整个公司的上上下下,都不禁为之晕头转向。
从宋华桂到前台的接待员,每一个人都摸不着头脑。
那宁卫民到底都干了些什么呢?
先说明面上的。
借助例会,宁卫民在跟公司汇报完游园会的成果之后,先把后续的书市项目摆了出来。
并且说成是服务局和天坛园方联合提出的建议。
其目的,就是想以一种被动的无奈姿态,来作为自己退出专营店竞争的借口。
宁卫民声称,鉴于斋宫陈列馆的工作日益复杂,而自己能力有限。
他已经没办法同时兼顾专营店的工作。
因此他就只想专心做好斋宫方面的工作。
以稳定斋宫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声誉、影响力,以及与合作单位的良好关系为优先。
那么专营店的业务拓展,就只能靠邹经理尽一把力了。
同时他也提出,考虑到具体工作需要,邹经理今后显然比他更需要汽车作为代步工具。
那他也不好再白白占用公司的资源,于是还建议公司就把这辆车划归邹经理使用。
好嘛,就宁卫民的这些建议。
哪一条,都跟小狗满地打滚,露肚皮求饶效果差不多啊。
最关键的还是不明原因啊。
谁都没法相信,也根本想不通,过去的硬骨头,向来都是和大家硬抗到底的宁卫民。
为什么会在自己大有胜算的时候,态度大变,向竞争对手示好。
这不是自毁前程,纯属吃拧了吗?
所以当时的与会现场完全僵住了,大家无比大眼瞪小眼。
一时间,都不知该如何表态了。
甚至就连最大的获益者邹国栋都懵了。
说心里话,他是真想答应,可又有点不敢,他怕宁卫民有诈啊。
最终,还是宋华桂又找宁卫民谈了一次话。
确信宁卫民是真的这么想,纯粹是以公司利益出发,这事儿才算就此确定下来。
然而接下来,还没等大家回过味儿来,没等宋华桂想好怎么补偿宁卫民。
这下子又在私下里继续出招了。
这次是他把邹经理、沙经理这些曾经借过他钱的人一起约到外面去吃饭。
主要的用意就是想缓和和大家的关系。